在北京7·21暴雨救援的緊要時刻,京港澳高速北京段越來越擁堵。收費站仍繼續攔車發卡或收費,駕駛者在耐著性子繳費后,將沿著漸低的地勢駛入一條下沉式路段,從而落入一個最深超過5米的水潭中。直到22日凌晨2點,積水帶北側的杜家坎收費站已全面擁堵,但并沒有停止入京車輛過桿收費。面對輿論的指責,首發集團人士回應稱,北京并沒有高速路應急停止收費的規定。(《21世紀經濟報道》7月25日)
好一個“沒有應急停車收費的規定”,將責任都推給了規定,推給了政府,真是冷漠之極。即使因為制度不完善,尚未有相關規定,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眼睜睜地看著那么大的雨,那么長的隊,暴雨已經造成了那么嚴重的積水,車隨時可能熄火被淹,出于基本的人情和人道,也應該停止收費,趕緊讓被堵的車快速通過,或者關閉高速路。缺乏人情人性,還把“沒有規定”拉出來當擋箭牌,缺乏起碼的擔當。
這些企業,向來霸道慣了。當它們收了按規定不應該收的費用時,它們會理直氣壯地稱“收費是企業內部規定”,仿佛企業在這些方面有著巨大的自主權自由權;可是,當它們沒有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時,又會冠冕堂皇地稱“上面沒有應急停車的規定”。對自己有利時,就拿出“內部規定”;對自己不利時,就說“上面沒規定”,把皮球踢給了政府——自相矛盾,正說反說,只為一個“利”字。
將那么多汽車的被淹、那么多車主的被困、那么大的傷亡,歸咎于收費站“一絲不茍”的收費,是不客觀的。但是,如果收費站講點兒人情、人性,也許會減少一點兒損失。最為關鍵的是,人們在心理上無法接受這樣的惟利是圖行為。從網眾的評論可以看出,多數人并沒有把矛頭指向收費的工作人員,那是他們的職責,沒有公司領導的命令,他們是不敢也無權停止收費的,問題都在該公司的管理層上:只知道收費,而缺乏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缺乏起碼的問題意識。負責收費的是一家公司,而不是政府部門,這種暴雨時停止收費,屬于企業的自主行為,無須政府規定,完全是可以立即判斷并作出決斷的。
很多人批評這家公司“冷血”,這個詞用得恰如其分。但是,這種僵化和冷血,不是偶然和個案,并非一日之寒之冷。惟利是圖,為利而生,很多這種以收費為目的的公司,本就包含著“冷血”的原罪,冷血是與生俱來的。
媒體調查發現,跟很多超期收費的收費站一樣,這家公司的收費權是存在不小問題的:京港澳高速北京段1987年11月開始運營時,本屬于政府還貸路段,其收費權應在償貸完成后取消;而北京市在1993年將路段一半收費權轉讓到一個國資企業,此后這部分權益注入到首發集團前身。2000年市政府將路段整體經營權劃撥給首發集團,并賦予其30年經營期限,至2029年結束。據公司融資時公開的數據,償貸后取得的經營性收入,已經超過20億元,該路段通行費約占近兩年通行費總收入的10%。
從這段繞來繞去、云山霧罩的產權變更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出現,純粹就是為了收費。將收費站當作營利工具,一切以收費為中心,很容易陷入那種“即使洪水滔天,也得收費”的無良之中。這樣的功利原則已經深深地浸入其骨子中,前幾天京港澳高速某收費站曾發生一起悲劇,一輛卡車強行沖卡,收費員用身體阻擋,被貨車拖行六七米后死亡。收費員被首發集團塑造成了英雄,可不得不追問的,是誰在向收費員灌輸這種“無論何種情況都必須把收費放在首位”這種觀念的?員工舍命收費,對員工個人是“英雄”行為,卻暴露了企業的問題。
這種突發狀況下,根本無須聽什么指令和等什么規定,企業應該立即停止收費的。可是,遇到類似問題時,企業總是很麻木。車排很長隊,影響高速暢通,不主動停止收費,需要等政府規定;重大節假日的免費,輿論也已經喊了很長時間了,一再推動下才勉強實施。寄望這些收費站讓個利,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