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北京多家媒體一直在關注朝陽麗都廣場多名“穴居人”的境遇,其中曝光率最高的是來自懷柔的洗車工王秀清。媒體報道了他在熱力井下穴居10年的事后,有關部門很快用水泥封死了這一帶有拾荒者、打工者居住的井口。第二天,連王秀清在附近過了一夜的廢棄崗亭也被拆除了。
王秀清等“穴居”者收入都只有2000多元,若租房每月需400元。省錢,是他們穴居的唯一動機。他們要養活自己,有的還要養家。王秀清對此沒有怨言,因為他沒有什么技能,不能為社會創造資源,他也不指望從社會獲取更多公共資源,能洗車、掙錢,按時把錢送回去,他就滿足了;所以他們只能省,穴居可以省電,可以到附近店家蹭熱水。王秀清害怕城管發現遭到驅趕,不敢在井下點蠟燭,一年也用不了幾支蠟燭。
在各類人群中,王秀清們大概是消耗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少的一群了。但是,他們的穴居生活一經媒體報道,情況立即改變了,有關部門迅速、大量(縱向比較)地將社會資源集中到他們身上。6日,有關部門出動人員,攜帶工具、水泥等,將朝陽麗都廣場南門西側的住人井井口全部封死。當晚,王秀清洗車回來,無奈搬進附近停車場一個廢棄崗亭里避寒。
廢棄的崗亭一直被廢棄在那里沒人管,幾乎算不上什么資源;王秀清只住了一夜就被拆除,而拆除,還有封井口,都是要動用人力、物力的。于是問題就來了:為什么這些政府資源不用于改善王秀清們的生活品質,而用于降低他們已經處于很低水平的生活品質?
有關部門的驅趕行為當然是有依據的:王秀清們影響市容、城市形象。但是,大量的王秀清的存在,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和其他階層一樣擁有生存權、發展權,將“市容”和王秀清對立起來,采取驅趕政策,是在排斥、否定他們的生存權,這才是真正影響政府形象的。
王秀清很窮,但他的孩子很爭氣,從學校拿回的獎狀、證書一個大袋子都裝不下。說得勢利一點,他們將來很可能為社會創造大量資源的。善待王秀清,就是善待他的孩子,最終,就是善待整個社會。社會是一個整體,王秀清、張秀清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沒有他們,就沒有整體。如果把王秀清看成是這個整體之外的一個多余部分,一個累贅,一種負能量,當然就驅之而后快了,驅趕起來,是很舍得耗費社會資源的——7日上午,救助站隊長開車將他送回懷柔老家。
資源配置的思路能不能改變一下呢?用于農村,用于王秀清們的資源更多一點,驅趕王秀清的資源少安排一點,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發育充分,王秀清們在當地就能就業,就不一定非到北京來找活干,也就不會成為市容的“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