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網友郭施亮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下,走新型城鎮化的道路是值得認可的。但是,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謹防部分地方借助城鎮化來滿足自身政績的需求,進而扭曲新型城鎮化中“發展人的城鎮化”的核心。
2013年06月19日,河南安陽一名鄉村女健身愛好者從新型城鎮化建設標語前經過。(圖片來源:余生亮 / 東方IC)
在近日召開的會議中,決策層分析研究了2014年的經濟工作。其中,會議明確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出臺實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等重要性內容。
經過了35年的發展,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得到了迅猛增長。按照不完全數據統計,1978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17.9%,而如今卻達到了52.5%的水平。至于更具權威性的戶籍城鎮化率,該數值的水平也上升至35.27%。不過,針對上述的數據,不難發現如下問題。
第一,我國整體的城鎮化率依然與發達國家甚至是世界的平均水平有著一定差距。以城鎮化率為例,歐美部分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平均值高于70%。該數值也遠高于我國的城鎮化率水平;若以戶籍城鎮化率為例,當前世界戶籍城鎮化率的均值為52.5%,該數值也高于國內35.27%的戶籍城鎮化率。
第二,當前國內農村人口落戶城鎮的數量依然較低。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顯示,當期全國總人口為13.705億人。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億人,而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該數據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2.07億人,鄉村人口減少了1.33億人。然而,根據近幾年的數據監測顯示,2010至2012年間,全國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的數量為2505萬人,年均落戶數僅為835萬人。
第三,在城鎮化率迅速提升的同時,相關的保障體系卻沒有得到充分地發展。在城鎮化率持續飆升的同時,作為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醫療保障、戶口、就業等問題始終得不到有效地解決。有數據統計,當前近2.6億農民工沒有戶籍,而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以及工傷保險的占比分別為14.3%、16.9%以及24%。針對上述問題,實際上國家也在努力推進。然而,由于多重阻力的干預,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必將牽涉部分利益者的切身利益,落實相關保障性措施存在很大難度。
近幾年,部分地方強征農民土地、強拆農民建筑物等已成為見怪不怪的現象。值得關注的是,破除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體系,釋放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將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的主要發展目標。在未來農村潛在的經濟發展動力得以釋放之際,一系列可能發生的漏洞依然值得深思。
當前,很多地方嚴重依賴著土地財政,而地方的土地收入又深刻影響著房地產市場。根據數據統計,2013年上半年,全國306個城市共交易土地達到15493宗,土地出讓金高達1.13萬億,同比增長60%。而以重點城市北京的數據為例,今年以來北京的土地出讓金已經突破1653.64億元,創出歷史新高,全年或將突破1800億元的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地方出于償還地方債務以及政績追求的考慮,或許會打著大力發展城鎮化的口號來完成上述的任務,最終導致城鎮化的扭曲性發展。
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下,走新型城鎮化的道路是值得認可的。但是,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應謹防部分地方借助城鎮化來滿足自身政績的需求,進而扭曲新型城鎮化中“發展人的城鎮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