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8日,城市中國計劃發布“探索更為高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資模式”項目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根據測算,在未來城鎮化過程中,到2020年,如果政府債務控制在60%以內,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或達20萬億元。
專家指出,由于在現有的地方政府投融資體制中,政府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融資責任極大。為避免因此形成的系統性風險,應大力發展非債融資,拓展城市建設融資渠道。
據了解,城市中國計劃由麥肯錫攜手哥倫比亞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合作創建,是致力聚焦中國城鎮化的獨立的公共-私營部門聯合智庫。
“在未來城鎮化進程中,社會保障和市政公共設施將產生巨大的資金需求。”城市中國計劃研究員李曉鵬表示,據2010年發布的《中小城市綠皮書》推測,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這意味著,期間將有2.5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根據我們估算,如果將社會保障方面的開支剔除,傳統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大約在20萬億至30萬億元之間”。
除傳統基礎設施投資外,傳統城鎮化與信息化的結合,也將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創造出不少于1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如果加上城鎮化所需的20萬億至30萬億元,到2020年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可能需要30萬億至40萬億元。”李曉鵬說。
“與此同時,按照當前價格水平計算,如果中國政府債務規模控制在60%左右,則到2020年可新增的政府債務(按不變價格估算,含國債)不會超過20萬億元。”
李曉鵬說,在政府安全的負債空間范圍內,我們預計,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般城鎮化建設、農民工市民化成本以及信息化建設等資金缺口,大概在10萬億至20萬億元。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10萬億至20萬億元資金缺口并不離譜。
李曉鵬同時表示,在現有的地方政府投融資體制中,政府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中融資責任極大,除負責環境保護、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純公共物品提供外,還需鋪設地下管網、公共交通、社會保險等。隨著地方政府需要融資支持的領域不斷擴大,其結果必然是債務成本和風險不斷上升。
“我國是單一制國家,如果地方政府失去償債能力,中央政府負有不可推辭的救助責任,而政府同時是銀行體系的主要所有者和控制者,這就意味著,地方債務風險與銀行體系安全和國民經濟捆綁。”李曉鵬表示,由于融資主體的單一性,任何一個方面風險過大出現危機都會對整個政府支出和債務償還造成影響,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應大力發展非債務融資,拓展城市建設的資金渠道,讓社會資本參與建設,以避免政府融資責任過大形成系統性風險。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也表示,在城鎮現有居民中,有2億多人長期居住,但是沒有取得戶籍,沒有得到真正市民化待遇。而獲得待遇不僅僅是戶籍的問題,還需要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就需滿足老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包括就業機會、養老保障、教育條件、醫療系統,還需有住房保障。“所有的這些投入肯定是天文數字。因此,這就需要資金的支持”。
“而資金從哪兒來?”賈康表示,應利用多方合力,迅速打開資金支撐空間。他認為,未來資金將是由財政性資金、商業性金融資金、企業、民間市場主體的資本財力,以及一些可能加入公益性資金形成合力,形成PPP(公私合作關系)資助模式。
對此,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劉立峰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方債務壓力較大,地方政府已明確認識到應吸引民間資本進入。但在面對市場關系問題上,觀念卻未能轉變,因此,雖想吸引但總是失敗。“我前一陣去海拉爾印象非常深刻,海拉爾供水公司希望吸引民營資本,民營企業也愿進入,但談了30多個企業后仍未成功,原因是認為民營企業要價偏高。”劉立峰說。
劉立峰認為,如果民營企業認為沒有盈利空間,將難以吸引民資進入,因此,政府既要看到公共設施的利益所在,也需要轉變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