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21世紀我國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從全球視野看,城鎮化建設也是一項長期性的發展任務。
目前城鎮化進程中某些一味追求圈地、建樓,只注重外在形象化工程建設,而忽略城鎮化建設的內涵和實質的傾向,特別是在文化建設方面,在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的缺失,已經嚴重制約了城鎮化建設健康發展。
一,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現狀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比照國外一些國家的城鎮化建設過程,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規模大、二是人員分布復雜。從人員分布上看,包括兩部分群體,一部分是由原農村戶口轉入城鎮戶口的新市民;另一部分是身份雖然沒有改變, 但在城鎮里“被”城市化的那部分農民工。據官方統計,農民工在我國目前約有2億多人。由于我國城鎮化規模大,人員分布比較復雜,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保障這兩部分群體的權益,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到新的生活環境, 重建新的生活習慣,重構認同感和價值觀,是當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二,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現狀
(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大遷徙對當地文化遺產繼承和保護的影響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轉移直接導致各地文化遺產繼承和保護的問題越發凸顯。據新華網報道, 被譽為“農耕文明的典范”“人與自然和諧的杰作”“偉大的大地雕刻”的哈尼族梯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拉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但如何繼承和保護卻成了難題。因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轉移使當地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離開家鄉去外省城市打工, 這部分人群已經習慣城市生活,不愿意回到家鄉繼續務農,使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承出現人才斷檔的窘境。
(二)城鎮化進程中文化經費投入不足對文化遺產繼承和保護的影響
近年來雖然國家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缺少科學的規劃,一些地區還存在著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短缺問題。2010年筆者曾跟隨一個文化調研團赴貴州,對當地少數民族民居建筑保護情況進行實地調研。調研發現,一些承載著重要文化符號、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民居,由于缺少維護和修繕資金,在城鎮化進程中,面臨著倒塌和被拆除的危險。
(三)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調控滯后對城鎮化建設的影響
價值觀失衡。城鎮化進程中政府幫助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原本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前期缺少規劃,后期又缺乏正確引導,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據筆者調查,某鄉有15個村,其中2/3的村在城鎮化推進中由于缺少科學規劃,還滯留于形式上的農民拆遷上樓。先征地、后規劃的現象多有存在,甚至有的樓還沒蓋起,就先把農民的房子拆了,簡單粗暴地將城鎮化建設理解為農民拆遷上樓。農民一直以來都是以種田為生,加之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們拿到拆遷補償款后如果缺少在精神層面的相關引導,就會在經歷“過山車式”的財富增長過程中迷失了自己,價值觀失衡。
隨著文化陣地的拆除,文化隊伍拆沒了,人心散了。隨著各村的文化活動場地的拆除,活動沒了,人們見面也少了,各村各街道的文化隊伍基本散了,遇到上級下派的文化活動任務,還得臨時抱佛腳組隊參加,由于是臨時湊的隊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村里還得給參與活動的人員開支,沒有錢他們就不愿意來參加活動,導致絕大部分村的特色文化隊伍被迫解體。
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失控。近年來,由于城鎮化建設的征地拆遷,某些地區原可供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文化大院拆了,可供百姓閱覽的圖書館也拆了,一些文化設施,如書籍、電腦、電影放映機、音響等設備,或被棄擲一邊,或被賣的賣、毀的毀。責任心強,管理好的一些村,將設備登記在冊封存起來,以備將來繼續使用;而大部分村由于疏于管理,有些東西甚至都不知了去向。政府花了巨額投資的設備就這樣遭到人為地流失和破壞, 等城鎮建好了政府又開始重新投資,造成資金和資源的浪費。
新市民被邊緣化。城鎮化進程中社會格局的變遷讓農民的生活軌跡也發生了改變,無論是在城市中生存的農民工,還是由“村”改“城”的原農民,他們離別家鄉,或投親靠友,或暫時租住它區,以游牧式的遷徙方式在城市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一些人由于不能很快融入城市的生活,精神生活空虛萎靡,加之很多城鎮的規劃中沒有將這部分人群納入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中,大部分人享受不到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無法真正融入城鎮的生活,成了被城市邊緣化的一個群體。
三,加強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鎮化建設規劃的相關法規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保護傳承當地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城鎮化建設中嚴重同質化的重要載體。建議文化遺產保護應與城鎮化建設規劃同步進行,有效減少城鎮化進程中當地傳統文化遺產被人為地丟棄和破壞。
(二)將文化建設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納入城鎮化的基礎建設
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具有綜合效應,在提高新市民的認同感、價值觀的重建、服務城鎮建設管理、優化公民活動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將城鎮公共文化建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公民、統籌規劃、分類推進的原則,制定城鎮文化建設特別是公共文化發展綜合規劃和實施計劃。將發展目標細化和量化到基層,切實有效地推進城鎮公共文化建設。
(三)加快完善相關政策,建立長效機制
應理順管理體制,以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為依據,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政策規章制度,做到目標明確,分工合理,協調一致,引導城鎮化文化建設健康運作。
(四)建立各部門聯動機制,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建立健全由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城鎮化文化建設的整體聯動模式,在繼承、保護本地區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同時,注重鞏固原有特色文化團隊,挖掘文化人才,發展文化隊伍,建立城鎮文化活動網絡模式,為百姓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按照勤儉節約、合理布局、優化結構、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的原則來考慮文化設施的配備和投入。將原有文化設施資源進行充分整合,防止重復建設。
(五)建立科學評估機制
績效評估是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績效評估要堅持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要重視實際的社會效益,科學地確定評估考核指標,規范評估考核行為,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提高相關部門與單位參與城鎮化進程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文化建設是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項長期且不斷完善的過程,它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應該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以改善民生為目的,充分發揮文化對于增強人的歸屬感,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將文化建設貫穿到城鎮建設統籌規劃中,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