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中東部20余個省區市出現霧霾天氣,空氣呈中度或重度污染。此前,哈爾濱出現霧霾,部分地區能見度一度不足10米,長春PM2.5超過500,就連較少出現霧霾的海南三亞也加入了霧霾天的行列。由于能見度下降,公交車迷路、騎自行車撞上前車等事故出現。不少網友調侃,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在街頭上,我拉著你的人,卻看不見你。一時間,對于霧霾的討論再度升溫。
面對霧霾的頻繁出現,有的解釋也越發駭人聽聞。譬如有國外研究機構研究報告稱,中國北方人因空氣污染比南方人減壽5.5年等,從而引發了不少恐慌。如今,驅散污染空氣、呼喚碧水藍天,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眼下不少人甚至是談霾色變,在部分城市,一碰到霧霾天,各大藥店口罩脫銷,堪比非典期間的搶購。
霧霾并非今天才有,但眼下明顯是觸犯了“眾怒”,原因何在?
霧霾是工業化的變量,工業化會增加碳排放,并帶來霧霾程度的增加。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工業化程度加深的階段,把霧霾視為健康之敵,呼喚要有更清新的空氣,反映出公眾權益意識的提升,這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但是,不可否認,PM2.5的走紅未必沒有過度反應的地方。這里面或多或少夾雜著對霧霾想象和恐慌的認識偏差,從而影響著人們正確看待和驅散霧霾的行動。例如,現在就有專家研究稱,不能只把注意力聚焦在PM2.5上,PM10、PM0.5同樣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但是,一些公眾對前者耳熟能詳,對后兩者卻聞所未聞,于是常常難以在此基礎上準確判斷空氣的質量,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應對。
盡管存在著上述認知偏差,但值得慶幸的是,當霧霾的危害性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時,它的末日也為時不遠了。
有理論認為,環境污染會隨著經濟發展呈現“倒U型”的微笑曲線,即當經濟在不發展的階段,自然環境優美,污染很少。但隨著經濟發展,環境會隨之趨于惡化,而一旦到達經濟充分發展階段,環境問題又將趨于減輕,最終實現又“富”又“干凈”的局面。
曲線雖反映出環境狀況的發展規律,但是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情況表明,曲線并非自然出現,而是需要外力因素促成拐點的到來。這個外力因素就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產生減輕環境污染的強烈需求和社會壓力,同時具備了減輕污染所需要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支撐。這時,許多國家開始認識到污染對經濟和社會的危害,于是采取措施減輕污染,改善公眾生活質量,并以此為經濟繼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這揭示出,并非經濟發展單一因素造成了“倒U型”,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政府主動調整政策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倒U型”的出現,實現了環境的美化和凈化。
由此可見,霧霾也不完全是壞事。期待人們的關注能形成一種觀念共識,不再以物質增長為唯一追求。進而,將這種共識作為一種倒逼機制和壓力機制,切實推動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環保技術的提升,建設更加友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