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規劃局、市環保局等部門最近在做一項研究,希望在杭州建一個“城市風道”,把郊外錢塘江的風引進主城區,把空氣中的霾等污染物“吹”走。杭州目前共有高層建筑4000多幢,阻擋著風的形成,因此,打造“城市風道”需要打通很多東西向的街道。(11月6日《北京晨報》)
過去有一句話叫“通訊基本靠吼”,現在已然變成了“治霾基本靠風”。在越來越多的霧霾天以“史無前例”的趨勢,由北向南呈現出常態化之后,治理也就擺上了議事日程。“風來霧走”只能讓一地空氣收獲短暫的改善,“靠天治霾”變得越來越不現實,于是“史上最嚴”的治霾行動迫在眉睫,一系列治本措施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并付諸了行動,并以此彰顯著治理的決心和勇氣。
在利益一體化的情況下,治霾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整體聯動,區域甚至全國一盤棋。其根本出路,還在于從發展方式轉型、節能減排和降低能耗等多個方面綜合入手,防止和降低空氣中的污染物的產生,如此霧霾才會得到根本治理。霧都倫敦的教訓可以吸取,經驗也可以借鑒,每個地方只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愿意和敢于治理,空氣質量自然會實現好轉。
應對大氣污染的辦法,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一個是“躲”,一個是“打”。躲是指采取躲避的方式,避開重污染天氣,打是對污染的行為要嚴厲打擊,堅決遏制造成污染的違法行為。換句話說,治霾別無他途,唯有“志士斷腕”的決心方可,然而杭州治霾卻另避途徑打造“城市風道”,借助錢塘江的風把霧霾吹走,難免有走偏之虞。
“城市風道”治霧霾無疑是掩耳盜鈴的做法,如此做的危害性在于,一是容易導致自我的麻痹與松弛。尚不論城市風道治霧霾的效果如何,受風向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幾率怎樣,即便真有風來霧去的效果,但污染的源頭還在,造成霧霾的各項誘因還在,若是“風道治霾”成功,必然形成假象與錯覺,治霾的壓力就不會轉化為責任與動力。如此風道反倒成了反向而行的推手,可謂得不償失。二是“風道治霾”必然會累及于別人,若在“各地為據”的態勢之下,難免會助長“地方本位主義”,并把“風道治霾”上演到極致,甲地有江用江,乙地有海助海,實在沒有條件的便創造條件,開發和利用大功率的吹風機治霧霾并非只是紙上談兵。
而另據消息,日前,從上海、南京等城市傳來消息,當地的環保、規劃部門正聯手對“城市風道”展開研究,從各個城市最通風的地方引風來吹散灰霾。雖然國內外多個城市都有“風走廊”,借風吹霾顯然不是其根本目的。更多的時候,除了調節氣候,就是構建生態走廊。換言之,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
前不久網上熱傳的視頻顯示,在平順縣一景區關于“修建道路時向河道傾倒石渣是否合適”的協調會上,平順縣原交通局局長郭忠勝稱,“只要沖不了我老百姓,你淹了河南,關我×事!”以鄰為壑的事在現實中并不鮮見。從上游污染不管下游安危,再到跨地傾倒毒液,甚至連城市創衛中,也將本地流浪人員拉于外地。在治霾之上同樣存在這樣的思維,只要霧霾在別人頭頂,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正是因為“劃地為治”的本位思想,才使得治霾行動舉步維艱,以至于越治越嚴重。
“城市風道”治霧霾是掩耳盜鈴的“歪路”,也可以從中窺出一些地方的短視與功利。治霾是一場決心之戰,更是一場責任之戰,相比于空氣中的霧霾之污,存于公共責任中的思維之霾更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