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0月以來,江蘇省泗洪縣以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人口向城鎮和農村社區集中、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的“三個集中”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在土地集中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扎實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集中,全縣累計實現土地規模流轉面積108.3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5%。在人口集中上,對全縣1997個自然村進行規劃整合,重點規劃建設125個農村集中居住區,全縣累計建設小城鎮住宅小區151個、農村集中居住區89個,新建鄉鎮住宅639.1萬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人口21.6萬人。在工業項目集中上,在重點鄉鎮規劃建設工業集中區、一般鄉鎮建設農民創業園、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三來一加”項目點,大力推進鄉鎮標準化工業廠房建設,全縣開工建設鄉鎮標準化工業廠房664萬平方米,竣工471萬平方米,新落戶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91個。
一是堅持把整體聯動作為“三個集中”的基本原則。堅持以土地集中為基礎、人口集中為關鍵、工業項目集中為支撐,整體聯動,統籌推進。一是突出規劃引領。堅持一張藍圖指導,編制全縣“三個集中”總體規劃和土地集中、人口集中、工業項目集中的分項規劃,形成相互銜接、有機統一的規劃體系。二是突出良性互動。充分發揮“三個集中”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作用,通過土地集中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通過人口集中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通過工業項目集中為集中后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三是突出整村推進。堅持沿路沿線、集中連片,先期推進土地集中,全縣有49個村居實現整村土地規模流轉,2個鄉鎮實現整鄉流轉。
二是堅持把惠民利民作為“三個集中”的核心追求。一是在土地集中上注重兼顧多方得益受惠。構建流轉農戶、村居集體、經營主體“三方得利”的共贏機制,重點健全土地租金動態增長機制,確保流轉農戶在獲得惠農資金的同時,不斷擴大土地租金收益、務工薪金收益以及農業規模化經營收益。設立土地流轉風險保證金,提高農業保險保額標準,最大限度降低經營風險。二是在人口集中上切實降低農民購房成本。大力實施“低地價、低房價”雙低戰略,著力有效控制農民的購房成本。切實強化對弱勢群體住房的“兜底”保障,所有鄉鎮都配套不少于5%的保障性住房,努力讓農民群眾都能買得起、住得進、住得好。三是在工業項目集中上充分吸納群眾就業創業。深入開展“三來一加”創業村村行活動,縣財政設立2000萬元全民創業發展資金和3000萬元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基金,為創業主體提供資金支持。切實加強集中后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近4萬名農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創業。
三是堅持把產業支撐作為“三個集中”的有效保障。切實強化產業的支撐作用,為集中后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一是通過土地集中推進農業現代化。積極探索“大園區、多主體”經營模式,積極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土地規模經營模式,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目前,全縣建成無公害農產品[-2.17% 資金 研報]基地139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87萬畝、有機農產品基地3000畝。二是通過人口集中促進三產服務業。引導、支持集中居住農民積極發展商貿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三產業態,鼓勵有條件的鄉鎮發展鄉村旅游等特色服務業,全縣三產占比兩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三是通過工業項目集中發展鄉村工業。結合各鄉鎮現有產業基礎、交通區位以及發展潛力,明確各自的產業發展定位,有針對性地吸引相關產業項目,加快形成自身特色的主導產業,全縣有3個鄉鎮工業集中區被評為省級特色園區或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示范區。
四是堅持把質量標準作為“三個集中”的底線要求。推進“三個集中”過程中,不僅僅追求速度和數量,更注重堅持質量標準。一是在土地集中過程中突出高產高效。對流轉地塊實施田林路、橋涵閘等綜合配套,積極構建與農業規模化經營相適應的科技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服務平臺建設,努力打造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二是在人口集中過程中突出建好住好。堅持高起點規劃設計,全過程質量監管,對農民新建住房提出底線式技術參數規范,建立工程質量檔案和廉政檔案。高標準配套道路、通信、供排水以及垃圾收運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合理布點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商貿服務、社區管理等公共服務設施,讓農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城鎮化成果。三是在工業項目集中過程中突出集約集聚。高度重視土地節約利用,鼓勵建設四層以上標準化廠房,堅決避免“村村點火、戶戶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