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推產業政策符合性認定試點
多部委為產業方向、環境污染、落后產能、生態保護劃定政策紅線
國內的產業轉移正在面臨一次“大考”,國家有關部門將以政策符合性認定的方式對東中西產業轉移進行摸底,并將細化淘汰落后產能和環境污染治理等政策體系,提升產業轉移水平和質量。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從權威部門獲悉,最近,為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防止落后產能轉移和環境污染,工信部正在推進產業轉移項目產業政策符合性認定試點工作,選定上海、河南、四川、甘肅四省(市)作為試點地區。工信部產業政策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信部要求各試點地區要根據國家《產業轉移指導目錄》(下稱《轉移目錄》),嚴把產業政策閘門,杜絕落后產能轉移”。
據了解,國家《轉移目錄》著力推進現有產能的布局調整和優化,主要對15個傳統行業提出了轉移的方向和重點,并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出臺的區域規劃和區域政策文件及《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進行了很好的銜接《轉移目錄》既體現了區域的特點,又落實到具體產業發展承接載體,指導性強,可操作性強。一是針對國家區域戰略確定的東北、東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區域,分別明確了發展方向;二是按照省(區、市)分行業提出承接發展的重點,并明確落實到具體的產業帶或產業園區(集聚區)。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有關人士表示,經過一年的試點工作,2014年國家有關部門將對全國產業轉移進行摸底,從整體上調查各省市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及其產業發展定位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一致性。
據介紹,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提出的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中,近半數地處西部,重點發展方向是能源、高新技術、先進制造、資源精深加工等產業。其中,成渝地區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基地;黔中地區將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滇中地區將建設成為以化工、冶金、生物為重點的區域性資源精深加工基地。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接下來在推進試點工作的一年中,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根據《轉移目錄》等相關規定,特別注意防范落后產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貫徹落實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注重科學發展,堅持高起點的導向原則。同時,有關部委還將調查近年來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與《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銜接情況。
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對產業轉移的新動向作了系列調研。有關調研的結果顯示,由于國家最近出臺了化解產能過剩的新規定,東部鋼鐵、電解鋁、水泥等傳統行業在消化過剩產能的過程中,預計會有相當一部分產業加速轉向西部。“今年以來,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速度加快,重慶、四川、云南、陜西、青海、寧夏等省份實際利用外來資金增幅均達兩位數。”工信部有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目前云南招商局正在向全球實施招商,首批項目包括電力、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全省12個重點產業。其中以電力、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為主的產業項目占28%,涉及投資總額約2000億元。“就成本而言,西部地區一些使用水電的電解鋁廠商成本要低很多,中東部有關企業在生產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會逐步向西部轉移。”中國鋁業協會高級工程師高敏表示。根據公開數據,2013年,中國在建和擬建原鋁產能約420萬噸每年,其中新疆地區占比47.6%。“目前新疆批復水泥項目的有三個部門,這造成不少產品線重復,企業上線產能略顯盲目。水泥價格下降太快,就是產品線重復的‘副產品’。”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工信部有關研究報告稱,近5年來,西部省份經濟發展增速快于東部,這與東部產業轉移到西部有關。但是轉移來的行業不乏過剩行業“所以西部省份需要做好冷思考,引進項目要更加科學,特別需要防止引入落后產能和產生環境污染”。
據了解,在對全國產業轉移進行摸底的基礎上,工信部、環保部和國家發改委等將從產業方向、環境污染、落后產能、生態保護四方面,醞釀提升政策紅線的標準。有關部門將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嚴格資源節約和環境準入門檻,對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堅持高標準,嚴禁污染產業;根據國家化解產能過剩總體要求和原則,嚴禁落后生產能力轉入;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劃定生態紅線,強化承接產業轉移環境監管。
具體而言,國家將要求各地嚴格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轉移目錄》等的規定,對區域經濟在產業發展、土地供應、財稅支持、信貸投放等方面實施分類指導。進一步明確,確定各地區不同的產業發展方向,是其他政策跟進的基礎和前提。環保部將根據不同地區階段性發展特征,進一步細化和實施區域化的環境準入標準。對在重點流域江河源頭新建的有色、造紙、印染、化工等項目,一律不批。嚴格審查、嚴格把關化工石化等高環境風險產業園區規劃、西南水電開發規劃、中小流域綜合規劃、能源資源開發規劃。按照國務院《關于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家有關部門守土有責,密集關注和監測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轉移情況。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嚴密監測產業轉移對生態保護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