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假期,夫妻二人先回了妻子在城市的老家過節,在返回途中,妻子不愿回丈夫的農村老家,丈夫生氣覺得妻子嫌貧愛富,并把妻子趕下車,將其丟在高速路上,自己駕車離去。(9月23日中新網)
中秋是和家人團聚的美好日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明月,嘮家常,共同珍惜一年中難得的美好時光。可對于那些雙方老家相隔較遠的夫妻來說,先到哪邊去過中秋是一個令很多人頭疼的難題,無論到哪邊總有一方的父母會受到冷落。好在現在實行的是調休制,每個假日最短的也有三天,長的達到了7天,夫妻雙方有充分的時間回去看望父母。其實對父母而言,只要子女能回來看看就已經很高興了。
中秋節發生的那一場夫妻鬧劇,起因是城市出身的妻子怕辛苦不想回農村老家,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丈夫覺得妻子嫌貧愛富,爭吵一番后將妻子丟在高速公路上,獨自駕車離去。筆者初看這條新聞,一開始是在看熱鬧,看任性的夫妻上演的鬧劇。丈夫先陪妻子回了老家,接下來妻子陪丈夫回農村的老家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了,可女方有些自私的以有些累了為由拒絕回去,乍看是很任性。丈夫覺得妻子不回去的原因是嫌貧愛富,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就狠心在高速路上丟下妻子獨自離去,更加任性。可一深入思考,覺得并不只“任性”么簡單。
妻子不愿回去的原因其實是不想到農村去,有點累了只是不愿傷害丈夫的借口,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丈夫的老家也在城市,那么妻子拒絕的可能性應該就很低。丈夫生氣后將妻子丟在危險的高速路上一走了之,是覺得妻子嫌貧愛富,可這位丈夫想過沒有,如果妻子真的是這樣,當初又怎么會出身農村的你走在一起組成家庭呢,而把妻子丟在危險之地,才是更加愚蠢的舉動,如果妻子出了意外,丈夫將難逃良心和法律的責罰。
之所以會出現這幕鬧劇,其實是城鄉差異的原因,準確的說是觀念上的城鄉差異在作怪。妻子自小在城市長大,成長條件自然比出身農村的丈夫要好很多,雖然兩人都在大城市工作,但這種城鄉差異在兩人看來卻是有很大的區別,妻子沒有過慣農村生活,對農村的印象自然停留在生活困苦、交通不發達等種種不便上,對城鄉生活的反差自然比習慣農村生活的丈夫要大很多。到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理解那位妻子了,“不愿回老家”的她并不是嫌棄丈夫家貧,而是對農村不好的印象根深蒂固,畏懼、不愿去嘗試哪怕一天的農村生活,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觀念上的城鄉差異導致的。
這種觀念上的城鄉差異的根源其實是長期存在的城鄉差距決定的,以前農村的確是經濟蕭條、負擔沉重、交通閉塞,與城市的繁華根本不能比,處于不平衡對等的地位,很多城里人看不起鄉下人,城市子女找對象父母根本不會考慮農村孩子。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推進,農民的腰包鼓了,通往城市的道路寬了、順暢了,一座座小洋房拔地而起,農村面貌已經煥然一新。可在很多城市人眼里,農村還是以前那個樣子,觀念上的城鄉差異并沒有隨著經濟上逐漸縮小的城鄉差距而減少太多。
統籌城鄉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國家越來越注重農村的發展,并在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對農村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多,“三農”投入越來越大,擁有環境和資源優勢的農村發展潛力巨大。
我們相信,隨著統籌城鄉發展在各地紛紛落地生根、不斷引向深入,城鄉發展差距將會越來越小,而深深印在人們腦中的觀念上的城鄉差異也會慢慢消失,過節難題將不再是困擾,“不想回農村老家”的家庭鬧劇或許將變成“一定要回農村老家度假”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