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廣州無車日有點冷清,既沒有市領導帶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全市公車也沒有封存,再加上首次取消市政府周圍的限行區。除了媒體之外,普通市民幾乎感受不到無車日的氣氛,這也讓部分市民認為無車日已形同雞肋,搞不搞差別已經不大。(9月23日南方都市報)
無獨有偶,不僅是在廣州,北京、上海、福州等城市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無車日”里,大街小巷車輛不見減少,長龍陣陣的車流,冒出濃濃黑煙,轟隆隆的馬達聲,讓城市無法安靜下來。而根據北京市交通委的數據顯示,18時25分晚高峰交通指數局部地區最高達到9.0,即嚴重擁堵。“無車日”反而變成了“堵車日”,鬧心、煩躁、失望……,各種情緒涌上心頭,別是一番滋味。
“綠色交通·清新空氣” 是今年“無車日”的活動主題,活動旨在鼓勵人們更多地關注和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綠色出行方式,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和推崇,營造綠色出行理念,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按理說,活動有著其現實語境和客觀需要,但是,從2007年全國首屆城市公交周及無車日活動啟幕至今,領導示范、市民參與、熱火朝天的氛圍越來越淡,并招致越來越多的市民冷嘲熱諷,甚至要求退出?是什么原因讓活動從“聲勢浩大”淪落到“偃旗息鼓”?
一方面,是日益增長的機動車數量,一方面,是不太完善的城市交通、道路體系,寄望于通過“無車日”活動,減少城市交通擁堵,未免過于天真,也不太現實。特別是對于家住郊區、工作在城市的市民來說,市區距離比較遠,公交運輸還不夠發達,為了工作貸款都要買車,讓他們怎么放棄私家車?
還有,中國老百姓最信奉“領導帶頭、身先士卒、上行下效”。然而,昔日的新聞報道里,還可以看到活動時,政府官員親自出席,發出倡議,或是騎上自行車或是乘座公交車, “露”下臉,“秀”一把,但是,如今,諸如此類的“秀”都越來越少,領導不重視、宣傳不給力、行動不自覺,當各級領導、政府部門都不能做到“無車日”綠色出行時,公車不作表率,何以限牌,何以限外,何以服眾?
此外,就“無車日”本身來說,設定9月底某天為“無車日”似乎不合時宜。因為此期間往往恰逢國慶、中秋雙節將至,購物、走訪、結婚及商業慶典多,民眾出行需求大;且“無車日”重在理念倡導,沒有處罰約束,哪怕開入“無車區”也只能教育勸導,是以開車族“該開車還是得開車”,該堵的路還是會堵。如此“無車日”,頗有形式主義之嫌,注定會淪為城市的一場行為藝術。
其實,大家心理都明白,“無車日”僅是一種活動,一個美好的愿意罷了。要想妥善解決擁堵問題,不僅需要國民素質的提高、意識的喚醒,自覺構筑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同時,喚起政府部門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責任與努力,挽救被機動車道壓縮得越來越窄甚至消失的自行車道、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更為關鍵和重要,通過大力發展地鐵、輕軌、公交的建設恐怕要比限行對交通改善的意義更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