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看得見的福利”,更能持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日,國務院為“城市病”開出藥方?!秶鴦赵宏P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出臺,劍指群眾反映強烈的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等問題。
樓高了、路寬了、廣場越來越大了,我國城市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蘿卜快了不洗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頗多短板。今年3月,一場大雨中,長沙女孩墜井身亡,讓人扼腕痛心。而這并非孤例,從北京到南寧等地,類似悲劇相繼發生。井蓋還只是排水系統的起點,往往下場暴雨就能把不少城市瞬間變成水城威尼斯。
這些短板缺陷,固然有投資不足、規劃不當、規模偏小、標準偏低等技術層面的原因,但更折射出在回答“城市為誰而建”問題時的理念偏差。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是為了讓城市的“面子”更好看,更為了“里子”——讓人們的生活更好。如果說,“難等的公交車”、“不便的出行”、“干涸的龍頭”還只是影響到生活質量,那么,“吃人的井蓋”、“墜落的電線”等,則更可能危及公眾安全。在這個意義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不能從細微處著手,解決好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體現著工作作風,更檢驗著執政水平。
正因此,這一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民生優先”成為貫穿始終的理念?!兑庖姟访鞔_要求,優先加強供水、供氣、供熱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提出了具體時間表。比如到2015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縣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左右。相信,有了好藥方,有了路線圖,有助于“城市病”緩解乃至痊愈。
僅有基礎設施建設還遠遠不夠。比如,全國每年都要投資7000億元用于城市道路橋梁建設改造,但是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而馬路修好又挖變成“拉鏈路”的新聞,也時有所見。只有科學規劃布局、更新管理理念,才能以高水平“軟件”,激發上檔次“硬件”的最佳性能。
有專家曾警告,“民生工程”往往是說起來優先,做起來排后,特別是與一些對財政有貢獻的“投資項目”相比,一些地方容易“雷聲大、雨點小”,或者是只關注“面子”,而忽略了“里子”。這也提醒我們,當此經濟下行、財政吃緊時,需要的不僅是作為“頂層設計”的《意見》,更要扎扎實實的“末端治理”,包括各級政府機制性的投入、推進投融資體制和運營機制的改革,“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
實際上,做好城市基礎建設,又何嘗不是一種效率頗高的投資?有經濟學家測算,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1元,可以創造1.9元的國民收入。這是因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看得見的福利”,更能拉動投資和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持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未來,城鎮化發展的趨勢不會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無疑能進一步提升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更好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