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地溝油的歷史,就是一出出食品安全的悲劇。但令人遺憾的是,悲劇還在不斷上演。2000多噸已售出地溝油、案值6000多萬元,案件涉及12個省市117家大中型食用油、食品加工企業和糧油店——近日,一起特大制販有毒食品案件在連云港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審,隨著庭審展開,一個地溝油制販網絡清晰地呈現出來。
且讓我們理一下這個網絡:多家火煉毛油作坊,日夜熬煉廢棄或變質的動物皮脂內臟,將初油低價賣給證件齊全、合法經營的食品配料公司,食品配料公司再進行各種“高科技”處理,然后賣給糧油店、食品公司、油脂公司等,繼而走上百姓餐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涉事的下游企業中,四川嘉里糧油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赫然在列。
食品安全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鎘大米”等事件一次次沖擊著公眾的心理底線。與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在嚴打之下很少再進入公眾視野相比,地溝油“頑強”地生存著,且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氣焰,呈現“常打常新”的“進化”狀態。
我們發現,以往的地溝油多由小作坊直銷農村或某些低端市場,隱蔽性較差,所以打擊起來比較容易,公眾了解一些簡便易行的辨別措施也能應對。如今,大多數作坊煉出的地溝油,都經過合法經營的某些食品配料公司的技術處理,連一些大型下游企業都被騙過,老百姓對這種新型犯罪如何防御呢?
面對地溝油犯罪向“隱蔽化”“正規化”發展的趨勢,如何與時俱進地保障食品安全,相關部門仍須努力。實踐證明,雖然集中式的專項治理頗有成效,但是無法根除地溝油。要想除根,一要堅持重典治亂、零容忍,不僅對涉事企業和人員實行食品行業終身禁入制,而且要依法嚴懲,以儆效尤;二是加強對食品企業的監督,嚴格審查和巡視制度,落實責任到人,對瀆職或給違法犯罪企業提供保護傘的公職人員,要嚴肅處理;三要與時俱進,針對地溝油犯罪的新形式、新特點,提高監測、取證的科技含量,增強百姓的辨識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一些突發性、小范圍食品安全問題,地溝油治理已經成為公眾評價食品安全監管的一個重要尺度和標桿——地溝油一日不絕,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就一日不能恢復,這是關系黨和政府公信力的重大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