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交通部就《城市公共交通IC卡業務及技術應用規范》征求意見,IC卡或將形成統一規范,在停車場、地鐵、高速等多種公共領域通用真正實現“一卡通”。(8月24日《京華時報》)
《京華時報》的這篇“高速高鐵等公共領域擬一卡通”引起大家廣泛關注,皆是因為一卡通在很多大城市有很可觀的想象和上升空間。經過2008年的奧運會之后,北京的一卡通就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購物消費、打電話、逛公園等等,諸多生活休閑方式都被承載在這一張小小的卡片上。如果說去紙幣化是現代消費理念的跨越,那一卡通則是智能城市多元化的一個延伸。
一卡通的功能擴展,不僅要提煉于消費生活的各個方面,還要兼顧到出行交通的便利。在這則新聞中最讓大家關注的,無疑就是高鐵被劃進了這個條條框框中去。通看整篇新聞,鮮見“高鐵”二字,但是細讀,卻能發現端倪所在:該規范的制訂在于滿足城市公共交通IC卡在公共汽電車、軌道交通、出租等公共交通領域的支付需求,并具備向其他小額支付領域的擴展能力,形成統一的指導性規范,保障聯網通用。也就是說,IC卡或將在停車場、地鐵、高速等多種公共領域通用,真正實現一卡通。
抓緊“高鐵”這個關鍵字,城市軌道交通的文章篇幅定然會擴展到更大。在很多人概念中,高鐵一定是那種跨省跨區間的超長距離往返,其實不盡然。筆者在成都旅游期間,就親身感受了環成都圈高鐵的便利:以成都為軸心,串聯青城山、都江堰等風景名勝區,票價也才十多元,卻快捷、愜意。另外,從南昌到九江的高鐵,也是讓環鄱陽湖生態區經濟發展的又一推動因素。
為了打造城市發展新引擎,就不可避免的要把城市和城市聚集成“圈”,用聯動性和互補性,來提升地區的競爭力,譬如中部地區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圈。在城市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智能連接你我”已是大勢所趨。高鐵被嵌進一卡通里,從而和各種休閑、瀟灑的生活及出行方式打成一片,首先就在時間成本上擠出更多的空間,其次,這種“有機的結合”,也定然引領新興生活方式。并可以預見的是,這種“一卡通”的模式,肯定會輻射到二三線城市。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各方資源都微妙的“縮”到這張卡上。作為資源的調配,利潤的分成,剩下的技術上的問題都不是難事。這也就預示著我們離實至名歸的“智能市民”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