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溫州中介、銀行、法院等人士最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之前房價在高位時,滿負荷貸款的新建商品房,如今在房價暴跌后,大都面臨成交價低于銀行貸款的窘境。業內人士預測,在房屋供應量放大、實體經濟尚無起色的當下,下半年溫州房價還可能下降10%左右。上述人士認為,房價暴跌已產生社會信用風險,個人“棄房”或“跑路”已經比較多。(8月22日 新華網)
中國房價有多高,一個最基本的認識是,中國的普通百姓已經買不起了。然而,在一些專家、地廠商的思維里,中國房價的春天似乎還沒有真正到來,他們依然專業的分析著、預期著中國房價的下一高度。現實而言,中國的房子,已經不再是解決百姓的住房問題了,而是一種極具保值、升值的類金融投資品,成了各類投資人追逐的游戲。市場化的房地產,房子已經失去了基本的居住功能。
這是一場危險的游戲,幾乎沒有人可以逃出被滅亡的命運。熱衷于其中的投資者,在享受著投資帶來的快感的同時,也往往在儲蓄并放大著跳樓的風險。沒有人可以走出這樣的怪圈,這個東西大概叫做“資本論”。
溫州銀行成房東,無論是相對投資價值,還是相對自主需求,這個結果都是房地產市場的一種敗落縮影。房地產,已經不再是溫州銀行的“優良資產”,也不是投資客的優良資產,而是一種砸在手里的垃圾資源。高房價,逼退了洶涌而來的投資客,已經資不抵債的房屋面前,崩塌的也不止是地產市場,更伴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層層剝落。本月上旬,溫州“限購令”松綁,以此激活房屋市場交易。一番熱鬧的場景之后,高房價之下的那種陣痛,并不沒有得到緩解,也不會得到緩解。
房地產,成了中國經濟的燙手山芋,高房價下的房產經濟更是帶給了中國更多的思考?!肮沓恰遍_始悄然出現,由地產而引起的借貸風險層出不窮。溫州不是唯一,但這樣的信號似乎并沒有引起太多重視,一些所謂的專家們用“小城市”的觀點,區別著這種危機不會在一線城市發生的原因,他們講的頭頭是道。就好比當初他們說中國的房價不會有問題一樣,現在有問題了,他們想著辦法去“區別”一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依然生機勃勃了。
我們在驚呼北京最牛違建的同時,不妨窺探一下這個違建背后的一個真實:26層高樓之上,螞蟻搬家式的2千多平米豪宅,造價僅為80多萬。這個概念比較一下北京的房價是什么概念?如果說這個比較不夠全面,不妨加上土地成本或其他,這樣“別墅”的造價,也夠北京房價“虛驚一場”了,也夠中國房價反省一回了。但是,在一些“加V”的權威的口徑中,這種反省很難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