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們,往往落戶群租屋,在狹小的空間內拼搏生活,被稱之為“大學生蟻族”。然而,記者近日在上海的多個大學生求職公寓采訪時發現,有不少已經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生活在更小的空間,他們戲稱自己是新“蟻族”。(8月19日 新民網)
我們已經習慣了一線大城市的光鮮靚麗、人潮涌動,但當鏡頭搖向一些小小角落時,一群懷揣夢想,對這座城市寄予厚望,默默奉獻著青春的年輕人,卻像螞蟻般的蝸居著,定格在城市的背光處。不足3平米的公寓,擠壓著的除了年輕的自信和尊嚴,還有這座城市的良心。
“蟻族”的產生,有其深層的時代背景和經濟原因。1999年開始的大學擴招,使得大學生數量激增,隨后的全球金融危機,更使得大學生就業成為難題。一線大城市發達的經濟,往往成為他們就業的首選和人生發展的第一站。但就業難、高房價的壓力同時涌現,讓一些年輕人甘愿住在大城市的狹小空間里打拼。
“蟻族”中的很多人僅僅是中國高等教育“去精英化”的產物,他們或許不是大城市最急需的人才,他們或許目前還無法客觀衡量自我價值和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但我們都必須尊重他們選擇留在大城市的權利。持續的高房價斷了買房夢,不斷高漲的房租,成了項上的“德謨克利特之劍”。經濟上捉襟見肘,思想上壓力山大,社會認同感被支離破碎,當他們耀眼的青春在卑微的在角落里默默辛酸的耕耘時,這座承載著他們的現實和夢想的城市,有什么理由冷眼觀望呢?
“蟻族”的大量出現,不是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征,而是對城市服務、人文關懷的拷問。城市應該拿出“海納百川”的胸懷,廣泛吸納建設所需的各種人才,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個安全的“緩沖帶”:做好相應的就業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比如開放一些公益性質的、價格低廉、專門針對剛畢業的大學生的“經濟公寓”,在經濟上為他們減壓。
同時,加強出租屋的監管力度,嚴禁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忽略了現實需求和安全因素的群租房出現,嚴厲打壓高房租,吸引有資質、能擔當的民營資本進入租房行業。通過群團組織定期為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開展一些求職、心理疏導、職業規劃等學習活動,幫助他們克服對社會的剝離感、擠壓感和自卑感。
蝸居不應該是生命的常態,年輕人應該有吃苦的決心和毅力,但合理調整個人期望值和現實間的關系也很關鍵——并非只有大城市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和人生夢想。大城市,請拿出熱情的姿態擁抱,善待這群正在成長的年輕人,認真安放他們寶貴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