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網友賈文和認為,由于主要公共資源由政府壟斷和分配,其實就是有關權力部門及其主要領導在“主宰”資源分配。在利益相關者缺位、談判和話語權不均衡及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及相關官員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依照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順序依次往下分配公共資源
書本上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每天望著聳立的高樓大廈,細細品味著這種五味雜陳的感覺。相比抽身離去,很多人還是愿意堅持下來,期盼“逆襲”的機會。而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吐槽“大城市生活貴”或許才能讓人聊以慰藉。
抱怨“一線城市1000萬元養老未必夠”也好,評價“月薪不過萬沒法活太矯情”也罷,社會發展逐漸多元化的當下,不同利益人群能夠表達訴求無疑體現出社會的一種進步。在很多人掐著指頭算算“一線城市生活成本究竟有多么高”之時,渴望發展的年輕人仍紛紛涌入大城市,只為所謂的資金、技術、政策和資源以及他人口中的“發展機會”、“居民福利”等。
畢業留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以為就是夢想的開始、幸福的源頭,但現在,面對黑乎乎的塵土和望不到盡頭的車水馬龍,是否會懷疑當初的選擇?上班堵車、醫院排隊、學校離家越來越遠,大量垃圾無法妥善處理……中國今天的大城市就像一個個巨大的黑洞,在加速吸取資金、技術、土地、人口等要素的同時,也吞噬著人們的幸福。
這是一種“富貴病”,很多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都無法避免,而經歷急速的轉型和經濟社會結構大幅度的中國在未富裕之前就患上這種病,治理起來肯定更不容易。“錢袋子”對應“權把子”導致資源配置集中大城市;攤大餅式的規劃注定城市擁堵的命運;公共設施跟不上市和人口的擴張速度;盲目發展汽車工業、房地產開發等,這些都是我國“大城市病”的特色之處。
更重要的是,這種“特色”鍛造出“贏者通吃”的時代烙印。誰成贏家去通吃,誰成敗者去被吃,當然主要取決于從資源秉賦到各自努力的多種因素,但“先到先得”的因素恐怕也不會少。這種“零和博弈”的模式就形成一種扭曲改革的機制,使得一些旨在促進社會公平的改革措施,往往在實踐中收到的是不公平的社會效果。開寶馬的人住經適房、有錢人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社會階層和利益格局固化……贏者通吃擴散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照方抓藥,才有可能藥到病除。合理配置城市結構,改革和完善公共資源配置決策機制;調整公共資源存量布局,因地制宜制定戶籍改革政策;新增公共品投入向中小城市傾斜,給予其更多的發展活力;大力發展城市和城際交通,科學配置城鎮間的交通體系。這些措施對于解決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會有幫助。
當然,由于主要公共資源由政府壟斷和分配,其實就是有關權力部門及其主要領導在“主宰”資源分配。在利益相關者缺位、談判和話語權不均衡及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及相關官員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依照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順序依次往下分配公共資源。所以,基于公共品視角的判斷,解決我國“大城市病”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完善公共資源的配置機制,弱化公共資源配置的行政主導,培育公共產品的市場供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