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養孩子至少要276萬元;沒有1000萬元別想過體面的退休生活;月收入1萬元在一線城市過不下去……這是目前網上比較流行的一些說法。有媒體調查認為,這些說法不僅嚇人而且矯情。
任何一種說法,都是一部分人生活與思想的反映,不會“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可能涵蓋所有人。網上流行的這些說法,要說夸張確實有點,要說完全失實,倒也未必。
且拿引起最多議論的“月薪不過萬沒法過”而言,并不否認,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實際支出,根本不可能達到這么多。且不說在西部農村,有些家庭一年的收入也不過萬元;即使在北上廣,月支萬元的家庭也并不多。而且幸福也存在邊際遞減效應,只要心態夠好,月支5000元的幸福指數未必比月支萬元低。但必須看到,對于有些人群來說,月薪不過萬,生活壓力確實夠大。
有網友發帖稱,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生活,每個月需要:房租(2000元)、用車成本(2000元)、社交成本(1500元)、電話費和一日三餐(1000元)、探親費(500元)、煙錢(800元)、書報費(100元)、電影及購置服裝費(500元)、休假成本(500元)、保險費(1000元)、咖啡和茶的費用(300元)、手機和電腦的折舊(800元)。這其中有些費用可以適當削減,但有些費用卻無法再減,有些費用在實際中甚至還要多。
這里最關鍵的還在于住房。如果在城里有住房,那多數人的支出可能沒有這么多;如果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現在租房未來買房,月薪一萬還真未必夠。或許這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是想象中的個別性。在流動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城市,他們渴望實現住房夢,渴望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想法無可厚非。
或許有人灌輸心靈雞湯,要多看未來,別只想眼前。問題是,現在草根的他們,將來也未必是精英。不斷上漲的物價,時時存在的風險,不可知的保障,讓很多人都揪著心。拿住房來說,現在買不起,將來也未必買得起。“信心比黃金還寶貴”,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很多人沒有信心,于是焦慮;他們渴望能夠引起共鳴,能夠引起關注,于是他們選用了一種較為夸張的說法。
由是而言,“月薪不過萬沒法過”更多是一種修飾手法,這或許有點夸張,但確實反映了不少人的心理焦慮。指出這些說法有些夸張是可以的,但把這些說法稱為矯情,這可能有點過了。而且這還會適得其反,激起人們的逆反心理,使“焦慮男女”認為心里話沒人聽,更加劇焦慮心理。
“夸張說法”傳遞民生焦慮,這其實也是一次提醒。政府部門應該從“夸張說法”里聽取社情民意,關注民生焦慮,提高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控制物價水平,增強公眾對未來生活的信心,給公眾一個可期許的幸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