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獲悉,可能出臺相應管理措施,加重外地車在高峰時段進城的違法處罰,除了原有的罰款一百元還將扣罰3分。(8月16日《新京報》)
的確,城市規模日益擴大、車輛的劇增讓首都變“首堵”,為居民出行方便和道路交通暢通之考慮,適當增加對外地車牌的限制以及增加處罰力度,既是無奈的也是必然的選擇。
然而,一旦加重對外地車輛(車牌)的處罰,限制和制約的其實不僅僅是外地人,還包括那些在北京上不了牌、又不得不購車的北京本地人群。一個“一刀切”的加重處罰之下,對這部分人群權益的影響將是直接的。譬如,直接導致一些駕駛外地車牌的人群不得不放棄駕駛車輛,不得不面臨更高昂的處罰代價等等。因此,在考慮到這部分人群“進京”或“出行”的最基本權益之下,在“重罰”之外還應該出臺一些人性化的舉措。
一是城市周邊停車場的配套問題。既然“限制”了外地車,就應該給予這些外地車在“進市”之前安全和方便停車的權利。相關部門應該盡快配套更多的城市周邊停車場,以及采取廉價的收費方式,以真正讓“外地車”加重處罰后心服口服。
其二,因為“重罰”的威懾讓“外地人”放棄駕駛車輛之后,還有一些配套的公共交通問題。在停車場周邊,是否有便捷的公交地鐵乘坐站點,以及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地鐵覆蓋”的情況下,公交車與地鐵在城市的“接駁”問題,以及乘坐出租車事實上“打車難”的解決問題,相關部門應該考慮在前,不能僅僅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而只顧“一頭”。
當然,“重罰”外地的并非治本之策,北京市民為什么非得上外地牌照,除了搖號政策實施后的“上號難”之外,與城市本身規劃和功能布局不合理有一定關系。工作區域和生活區域,規劃設計不合理,導致部分市民“早晚兩頭跑”、像“潮汐”現象;再如房價以及租賃價格高的問題,導致部分人群只能到周邊省份和地區購房,車成為生活必需品。所以,根治擁堵需著眼于讓城市布局和規劃更合理、城市房價更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