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馬車,喝污染水,顯然不是我們期待的工業化、現代化。”日前,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周部長不止一次強調“開寶馬喝污水”是對現代化的極大諷刺,道出了中國現代化的一種真實面貌——經濟發展上去了,生態環境下來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國內生產總值早已躍升至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高,但是生態壞境并沒有得到同步提升,反倒是問題日益增多、破壞日趨嚴重。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許多地區陷入了“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生態環境質量越差”的現代化悖論。環保部昨日發布今年6月份及上半年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作為經濟發展水平領先地區,京津冀的空氣質量卻是最差,平均達標天數只有31.0%,其中北京PM2.5平均超標率日均值最大。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現代化的核心又是什么?所有這一切都逃不脫一個“人”字,為人民謀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基于“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然而,一些基層政府并沒有嚴格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仍然固守“先發展、后治理”的傳統現代化老路,依舊忽視片面追求發展所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一些決策者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還停留在“紙上談兵、嘴上論道”,仍然片面強調“一切都要為發展讓路”,依舊無視公眾對“天更藍、水更清”的美好期許。
一些基層政府和官員之所以習慣于“以不變應萬變”,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考核的“指揮棒”沒有根本轉變。因此,要讓環境保護理念真正深入“官心”,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首先就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所言:“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實現“指揮棒”的根本轉變,就必須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大幅度提高生態環境指標權重。與此同時,還必須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自上而下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對沒有完成生態環境保護任務的單位和個人,嚴格追究領導責任和法律責任。
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但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好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單是基層政府的責任,不只是環保部門的責任,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必須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眾路線。環境污染成因復雜、來源廣泛,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其防治和保護必須建立在全民行動的基礎上,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全社會同心戮力、共同行動。環保理念既要深入“官心”,還要深入“企業心”,企業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同時更要深入“民心”,維護公眾環境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激發全社會保護環境的熱情和自覺行動。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拒絕“開寶馬喝污水”的現代化,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能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