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國家在揣測和議論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
翹首以待之中,上半年經濟數據7月15日正式出爐,讓許多懸著的心放了下來。4—6月7.5%的經濟增速,給不少擔心經濟急剎車的人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然而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仍然令不少人心存忐忑。如何看待各項指標的起落調整?如何領會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辯證用意?如何貫徹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調控指引?破解中國經濟的復雜命題,需要具體而微的專業剖析,更離不開格局宏大的戰略思考。
一個最基本的判斷,乃是主要指標仍處于年度預期的合理區間。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符合政府工作報告7.5%左右的目標;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也控制在年初預判的3.5%以內。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市場銷售平穩,夏糧再獲豐收,在不同維度上表征著中國經濟的總體平穩、中國航船的從容行進。
相比之前動輒兩位數的增速,今天7.6%的增速,是否有些偏慢?從橫向看,“后危機時代”的西方各國尚未完全走出陰霾,中國依舊處于增長速度的第一梯隊。從縱向看,只要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過“上限”,今年的年度計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必定無虞,唱衰發展的雜音不足為懼,各種憂急的情緒終將脫敏。
單一增速的適度回落,換來的是發展方式的進一步轉變、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完善。上半年,三次產業增速比例調整奔向預期目標。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僅增5.14%,單位產值能耗繼續下降,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簡政放權彰顯斷腕決心……倡導內生增長、追求綠色發展的“潛績”表明,增速絕不是發展的全部目標,也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今天再談增長,更多應是數量與質量的統一、速度與效益的平衡。
告別增長速度的一枝獨秀,迎來均衡發展的百花爭妍,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調控的結果。當今中國,正處于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特定階段。一方面,經濟增速是民生幸福的物質基礎,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另一方面,應對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唯有將工作重心轉向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堅定不移地轉方式、調結構,才能為發展增添后勁。
毋庸諱言,在全球經濟復蘇艱難的大環境下,國內經濟發展中的“兩難”問題在增多。部分企業利潤下降,中小企業貸款難度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同比下降,食品價格上漲較快而農民生產經營所得卻下滑不少……這一切都顯示出經濟形勢的復雜性和宏觀調控的難度。中央明確提出“標本兼治、短長相宜”的調控思路,把調結構促改革與穩增長保就業、控通脹防風險的政策有機結合起來,為實現“穩中提質”指明了方向。
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需要進一步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戰略部署上來,正確看待房地產調控加強、“兩高”行業關停并轉等舉措對短期增長帶來的“陣痛”;需要不打折扣地施用中央開出的“復方藥”,既利當前又利長遠,避免經濟大起大落;需要繼續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穩增長調結構注入動力、釋放紅利;需要叫停一些相互攀比甚至層層加碼的“錦標賽”,拿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氣,堅定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魄力,冷靜堅持正確主張,決不能再繞回“唯GDP馬首是瞻”的老路上。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單純的GDP的增加,而是五位一體的和諧興盛;不是貧富分化的財富累積,而是中低收入群眾的幸福倍增;不是個別地區的單兵突進,而是全國一盤棋的協同作戰。越是“較勁”之時,越需要“上下對稱”、穩中有為,打好發展方式轉變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