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網日前刊發評論《中國經濟正遭遇“三十年之癢”》,中國經濟遭遇拐點壓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一定會出現類似歐美日的停滯局面,甚至出現最后的崩盤。如果中國政府采取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在經過近兩年的調整之后,繼續保持一個6%至8%的較高增長率,并將這一增長水平維持20至30年的水平。
文章摘編如下:
經過了長達30年的狂飆突進之后,中國經濟在2013年遭遇到了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經濟的增長率有可能回落到8%以下。
縱觀世界大國的經濟增長歷程,很少有國家能像中國這樣保持長達30年的持續增長,越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越是難以保持長年的高速增長。二戰后,美國的黃金增長周期只持續了20年,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結束了美國這輪增長周期;隨后,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IT經濟繁榮也僅僅只持續了10年時間。
而日本,在經歷了戰后的長期繁榮之后,至今仍然深陷增長乏力的泥潭之中,由“失去的十年”演變為“失去的二十年”。
中國不可能超越人類歷史經濟增長的基本規律,為此中國的政策界、學術界和輿論界都得為此做好準備,在心理和行為上做出相應的調適。
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來自于不斷深入的經濟改革所釋放的活力,得以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實現快速躍進。與此同時,中國不斷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市場給“中國制造”帶來的出口機遇,拉動了中國經濟增長;而國內政府不斷增加的投資,則推動了中國這架經濟機器不斷奔跑向前。
從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開始,中國不斷享受國際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紅利。2009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出口成為中國經濟得以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然而,如今,世界經濟普遍增長乏力,中國海量出口日益引發國際社會保護主義的反彈,美歐頻繁針對中國發起各種“雙反”訴訟,最近的中歐光伏貿易戰就是重要一例。何況,巨額的廉價出口惡化了中國的國內環境,中國的能源資源瓶頸日益突出。
中國經濟遭遇拐點壓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一定會出現類似歐美日的停滯局面,甚至出現最后的崩盤。如果中國政府采取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在經過近兩年的調整之后,繼續保持一個6%至8%的較高增長率,并將這一增長水平維持20至30年的水平。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排名世界第二的經濟體而言,能保持這樣一個經濟增長速度將特別了不起。
因此,中國不能再繼續盲目追求超高速經濟增長,稍微放慢腳步進行一些調整非常必要。這就猶如一個長時間高速運轉的汽車,松一松油門放緩速度,反而更有利于發動機的維護。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的放緩未嘗不是一種機遇。如果進行深層次的配套改革,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煥發新的生機。
中國下一步經濟增長的動力的核心是來自于民間活力的全面釋放,這種活力包括消費活力和投資活力。
在經過了30年的發展之后,中國雖然進入小康社會,但中國離發達經濟體還有很遠距離。中國目前還只有一半的城市化率,中國的城市建設、產業升級、教育水平、環境治理、西部脫貧、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都還有重大的改善空間,中國人的普通生活質量還遠沒有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而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但也只有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發生重大調整,才能鋪就一條通往健康發展之路。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十年之癢,對新一屆領導集體是一個重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