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1日電 近期陸續公布的經濟數據意外弱于市場預期,使得一年前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大討論再次成為輿論焦點。不同的是,上一次是憂慮中國政府刺激政策過度,而現在擔心當局對于經濟減速“過度容忍”。
然而,這種擔心可能會再一次落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廣西的講話再次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底線”作出闡釋:政府的宏觀調控要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同時在這樣一個區間內,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一些專家認為,這一表態顯示了中國新一屆政府對于他所掌舵的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所處的發展階段、未來方向和決策選擇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把握。
“中國經濟急劇下滑的可能性比較小,政府還是有底線思維的,就業和社會穩定是容忍經濟放緩到什么程度的重要考量,不會允許短期內的加速下滑。”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
10日公布的外貿數據顯示,6月份進出口額同比雙下降,進一步確認了市場對即將在本月15日公布的第二季度GDP增長可能延續一季度下行之勢的猜想。中國股市上證綜指當日卻一反連日來的低迷而大幅收漲,反映了投資者對經濟長期前景依然充滿信心。
對于中國經濟硬著陸風險的擔心,始于5月下旬以來在中國銀行間市場持續近一個月的“錢荒”。6月20日,中國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一度飆升至30%,創歷史新高,而中國央行隨后表示市場流動性總體處于合理水平,拒絕“放水救火”。
這一做法頗具爭議,有觀點認為,在中國外貿疲弱、消費需求短期內難以快速提升的情況下,信貸緊張將使近年來主要依靠的增長引擎投資增速放緩,從而導致經濟“失速”。
莊健認為,如果經濟接下來的進一步放緩不是加速下行,就不必過度擔心,因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在。對于新一屆政府來說,速度不是主要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解決經濟增長方式上出現的問題。
盡管中國推進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但一直并未能真正擺脫對過去高投入、高污染、低附加值出口驅動增長模式的依賴。在經歷了2008年4萬億刺激政策之后,中國領導層越來越多意識到一味的刺激并不是徹底解決中國增長問題的藥方。
事實上,以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在今天已經成為上至決策層下至普通民眾的一種共識。本屆領導層從執政伊始,就把簡政放權作為推進市場化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突破口,并多次強調要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手段。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轉型已行至一個重要關口,如果不改革、不調整,將犧牲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
“GDP增速高不是好消息,而且GDP也不可能一直極限的好。以往的經驗表明,中國越是調整,就越有人唱中國硬著陸的風險。中國要想謀求長期發展,轉型就是要動真格的。”張燕生說。
可以說中國已經初步嘗到了轉型帶來的甜頭。去年中國GDP同比增長7.8%,增速創13年內最低,但在這一年里中國經濟的結構卻發生可喜的變化。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是過去數年中就業形勢最好的;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是51.8%,高于資本形成貢獻率;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快于GDP的增長。
“經濟發展的底線要看幾個指標,如果就業穩定,企業有利潤,人民收入增加,經濟發展質量提高了,這樣的經濟增速就是好的增速。”張燕生說。
不可否認,中國經濟已經結束了兩位數的高速發展階段,但不少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依然支持長期穩定的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中國經濟支持7%的增長底線,中國的消費主要依靠收入和儲蓄,不同于美歐等發達國家的信用消費。即使僅僅依靠工業化和城鎮化等基本的建設動力,中國也可以維持平穩的增長。
“‘錢荒’實際上標志著中國轉型升級的啟動,中國經濟發展正在轉向低水平擴張、集約型發展、更可持續的模式,這種模式是中國尋求從根本上化解經濟風險所邁出的關鍵一步。”張立群表示。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對于“錢荒”的冷處理也折射出中國決策層對經濟發展所持的另一個底線:中國經濟絕不會再走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