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棚戶區改造,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會議決定,在過去5年大規模改造棚戶區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國有工礦、林區、墾區的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其中2013年改造304萬戶。
為了確保棚戶區改造目標如其實現,會議還就如何從財稅、金融、土地供應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提出了明確要求。
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而且可以大力拉動投資和啟動消費需求,擴大就業,促進發展,為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經濟復蘇發揮積極效應。
應當說,過去的5年,在棚戶區改造方面,已經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一大批影響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的棚戶區,都得到了有效治理與改造,相當數量的城市居民在棚戶區改造的工作中,居住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關注的是,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一些地方因為受“土地財政”的影響,改造的力度和效果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與提高,有些地方甚至將棚戶區改造當作了“土地財政”的工具。因為,多數地方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沒有按照取之于棚戶區、用之于棚戶區的原則,將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獲得的政府收益、稅收等用于棚戶區改造,而是由政府融資平臺等以負債的方式進行,不僅造成政府負債大幅提高,而且政府融資平臺因為資金問題,在配套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偷工減料,造成脫離了棚戶區的居民又陷入了新的矛盾和問題之中。如房屋的質量不好、小區的排水工程無法滿足雨水和污水的排放需要、化糞池等也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等。尤其是被“遷移”到城市邊緣地區的棚戶區居民,因為交通條件沒有同步提升,給他們的工作、生活等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也正因為如此,許多生活在棚戶區的居民,在政府決定對棚戶區進行改造時,就有許多擔憂,給棚戶區的拆遷工作增加了許多難度,也對異地安置等提出了許多苛刻條件,使棚戶區改造工作的難度加大。
我們說,棚戶區改造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地方政府決不能將其當作一種負擔,一種被迫無奈的事。從而在制定棚戶區改造計劃時,就帶著一種甩包袱的思維,不僅改造的標準不高、安置的條件不好,而且想通過改造“生財”,以滿足政府建設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需要。如果這樣,棚戶區改造也就走樣走調了。
也正因為如此,在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的同時,必須切實預防地方政府借棚戶區改造之機,大搞“土地財政”,使棚戶區改造陷入“土地財政”怪圈。首先,棚戶區改造取得的土地收益,必須全額用于棚戶區改造,而不允許挪側重于他用。否則,要追究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責任;第二,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必須充分聽取棚戶區居民的意見,按照絕大多數棚戶區居民的要求,制定就地安置或異地搬遷計劃,而不能強行要求棚戶區居民異地安置;第三,對安置棚戶區居民的小區、必須確保房屋質量和各種配套設施、公共服務等到位,而不能有新的欠賬;第四,對安置到異地的棚戶區居民,必須在交通等方面同步到位,而不能在安置以后再逐步完善,避免發生社會矛盾;第五,各項優惠政策必須在各種配套、公共服務到位和房屋質量等有保證的情況下才能享受。否則,不能給予政策優惠和土地優先供應。
總之,棚戶區改造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好決策,必須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不能出任何問題,更不能被“土地財政”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