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長株潭城市群”
——訪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
“湖南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取得突破,必須做大長株潭城市群。” 就怎樣推進湖南城鎮化,日前,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在長沙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走質量型的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城鎮化是因產業升級而自然形成的人類聚集現象,通俗地講就是農民進城的過程。
一直在研究城鎮化的易鵬認為,中國之前走的是一條“1.0版本”的城鎮化之路,即速度型城鎮化。平均每年城鎮化率增長1個點,一年就有1000多萬農民進城,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
現階段,已進入“2.0版本”階段,即以質量為主、速度為輔或者說速度、質量并重的階段。我們既要看到人口不斷聚集和流動等變量因素,更要考慮公平性以及城市的合理布局、綜合承載能力、產業支撐和低碳發展等因素。千萬不要抱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態,也不宜對城鎮化率進行硬性考核,而應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走一條質量型的城鎮化道路。
他認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造城,也不是投資大躍進、房地產化,更多強調制度改革、合理規劃與集約發展。
具體來講,就是要以人為本。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城鎮化率從17%到超過50%。但按照戶籍人口來統計,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差距怎么來的?大概有2億多農民工沒有城鎮戶口。
“當前,要切實解決城市粗放型發展問題。”易鵬指出,除了擴張造新城、搞房地產外,城市粗放型發展還體現在管理不夠精細。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修馬路,一上馬就是大馬路。實際上,在小縣城的商業區,大馬路不利于商業發展。
打好“長株潭”這張牌
作為湖南人,易鵬對家鄉的城鎮化之路十分關注。他認為,在這一輪新型城鎮化中,主體形態無疑是城市群。湖南的城鎮化應以城市群為主體,合理布局與融合大中小城市。“湖南一定要打好長株潭這張牌,下大力氣做大做強長株潭城市群,使之成為湖南振興發展的強勁動力。”
他掰著指頭分析,美國3億多人有3大城市群,日本兩億多人也有3個城市群,中國13億多人、國土面積也不小,發展七到八個特大城市群是有必要的。
從全國來看,在中國東部3個城市群已發展成熟,未來中國需要在中西部地區培育幾個城市群,從而使得中國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形成新的增長點。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將是城市群的主要布局平臺。極大可能,中國經濟“第四極”將從這四大城市群中誕生。因此,湖南要從戰略高度抓住這次機遇,將長株潭城市群特別是將其龍頭長沙做大做強,弄潮中國經濟“第四極”。
易鵬認為,從當前各要素分析,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主平臺將是特大城市群。理由在于:一是行政級別為主導的政治規律,二是規模效應的經濟規律。政治規律體現為,在中國658個城市尤其在地級市以上的城市中,發展水平、公共服務質量、人口規模與城市級別直接相關。經濟規律體現在,特大城市對資源有巨大的匯聚作用。與之相反,中國1.9萬多個建制鎮、建成區,平均人口僅7000多人,相當多的鎮不足5000人。對于這種規模的小城鎮而言,基礎設施投入很難有可持續的回報,因而難以得到資本的青睞。
“人口和資源向特大城市匯聚的趨勢,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事實上,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最佳路徑是大力推動以特大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建設。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經驗也支持這一觀點。”易鵬認為,目前,美國3大城市群(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的GDP占全美的67%,日本3大城市群(大東京區、阪神區、名古屋區)的GDP占全日本的70%,其人口也相應聚集在這些區域。
構建集約生態的城市群
“長株潭城市群要走一條突出地域特色,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城鄉一體、集約、節能、生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易鵬認為,區域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比較優勢的競爭、要素的競爭。形成“湖南磁場”,需要有更為誘人的比較優勢。長株潭城市群作為我國“兩型社會”試驗區,湖南發展的核心區、示范區和帶動區,要擔當此任。因湖南城鎮化的重中之重,還是發展長株潭這樣的城市群,其次是發展各市州的中心城市,再就是縣城,另兼顧一些特色鎮。
長株潭城市群是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以長沙、株洲、湘潭3市為核心,輻射周邊岳陽、常德、益陽、衡陽、婁底5市的區域。2012年公布的《湖南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綱要(2012-2020)》顯示,到2015年,長株潭城市群城鎮化率將達到70%,長株潭將作為一個“超級城市”形態出現,進而帶動全省城市化進程。
易鵬說,加快發展長株潭城市群,必須依靠國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做好頂層規劃設計。城市群要有產業支撐,做好交通、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的舒適度;同時,城市群建設不能“攤大餅”,努力克服“大城市病”,要大力發展周邊小城鎮,并用軌道交通串起這些“衛星城”。記者 胡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