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安全”又響警鐘!昨日報載,國家明令禁止、限制使用的農藥不僅輕易就能買到且備受菜農“追捧”,廣州多處菜地竟濫用禁限農藥。
事件令人觸目驚心。蔬菜種植濫用禁限農藥,直接威脅市民的“一日三餐”,損害市民的身體健康。雖然廣州市農業部門稱,近年未發生農藥殘留中毒事故,但沒有中毒事故,不等于沒有危害。這種危害雖然不是立竿見影,但如長期如此,誰能保證不會積小害而致大疾?而濫用禁限農藥,也導致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質侵入土壤、空氣和水中,日復一日,積累富集,會使更廣泛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最終危及全體市民的健康。在中國農科院的一份報告中,廣州的土壤農藥殘留達到134種之多。這一狀況亟待引起重視。
事實上,濫用禁限農藥的危害性,菜農心知肚明,所以他們種的菜“自己基本不吃”;而濫用禁限農藥的非法性,農藥店老板也心知肚明,所以不上架悄悄賣;生產廠家同樣心知肚明,所以只通過電話由“推銷員送貨上門”。明知非法且有害,卻決意行之,驅動者,就是一個“錢”字,見利而忘義,置社會良知、道德底線甚至法律法規于不顧。
逐利是人的天性,但必須受制于道德和法律。當道德的自律失效時,法律與監管的嚴密與到位顯得尤為重要。禁限農藥從生產到銷售、使用,中間經過不少環節,為何能過關奪隘,一路暢行?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在這個構成鏈條的監管體系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堅守與執法的嚴密,都可以阻斷禁限農藥瘋狂而隱秘的腳步。因此,禁限農藥的設防必須是鏈條式的、全方位的,而且是全國“聯網”不留死角的。在源頭,禁限農藥的生產應該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必須加大執法的力度,對違規者科以重典,讓后來者望而卻步。在銷售環節,必須頻密檢查,嚴厲打擊,保持高壓態勢,讓違規者不敢越雷池。在使用環節,既要加大檢查和處罰力度,同時,也要加強教育和科技指導,使菜農不必使用禁限農藥照樣可以獲得高產。在菜市場上,要嚴格加強農藥殘留量的檢測,超標蔬菜一律禁售。“禁限農藥蔬菜”賣不掉,菜農損失更大,誰還敢用?這樣,禁限農藥買不到也沒人買,自然沒了市場。
人為施加禁限農藥,已經制造出海南毒豇豆、山東毒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惡劣影響流布全國。前車之鑒,就在眼前。廣州出重拳雷厲風行整治菜地濫用禁限農藥,既是得民心之舉,又是責任所系,刻不容緩。真要發生了農藥殘留中毒事故,恐非任何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