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引起全國對食品安全領域的關注,當地民眾對于食品安全的警惕和“育兒經”的改變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大頭娃娃”事件也掀起對阜陽的問責風暴,但相關部門卻對有關近年食品監管工作的話題諱莫如深,拒絕記者采訪。(5月27日瀟湘晨報)
十年已過,當年的“大頭娃娃”不禁慢慢變成花季少年,但劣質奶粉事件給他們造成的陰影恐怕揮之不去了,因為伴隨他們的成長,乃至今后的一生,幼年時期落下的病根和基因組織的變異,可能帶來不定時的生理疾病和莫名的頑疾。
慢性殺手是危急人類身體健康的頭號殺手,劣質奶粉中含有的不合規成分便是其中一員。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十月懷胎的母親們萬萬也想不到,價格便宜的劣質奶粉會成為她們身邊的隱形殺手。潛伏的殺手,其真面目已被媒體揭露,無良的企業也接受了質檢部門的調查,但是日前大陸游客赴港掃貨,香港當局不得以下令限購奶粉的新聞又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人們對國產的奶粉不禁紛紛避而遠之。為何奶粉質量門歷經十年,仍不解?如果說去香港購買國外品牌奶粉,是建立在資金、時間和精力都充裕的基礎上,那么如同2003年發生毒奶粉事件的阜陽,這一中國內陸還比較落后的地方,村民孩子的健康誰來保證,弱勢群體后代的生命誰來關懷?當公眾目光聚焦奶粉質量和品牌問題的同時,弱勢的村民族群以及他們的孩子,在生活上的困難、在健康上的擔憂,更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共同關注。
阜陽村民購買劣質奶粉不是想當然和無所謂之下的決定,而是家庭捉襟見肘的經濟條件所致。便宜無好貨的道理誰都明白,一分價錢一分貨,劣質奶粉之所以在農村和封閉的地區有著一定的市場,其原因就在于價格的低廉。廠家打出的奶粉稱號是山寨知名品牌而來,村民們由于見識面和知識結構的缺陷,就著這些似是而非的牌子和低廉的價格,便掏錢入貨。其實,在中國的不少鄉鎮和山區,仿冒的牌子通常由當地的手工作坊加工制成,然后就地消化或者銷往臨近地區,這些廠家的利潤也頗為可觀,畢竟中國的普通百姓還是龐大的消費生力軍。所以,跨國企業在中國一二線城市尚能長袖善舞、游刃有余,渠道繼續下沉的話,面臨的阻礙將會逐步升級,地方保護主義和狹隘的鄉土意識可見一般,如果國外廠牌能夠鋪貨進去,如果當地政府能夠提供政策上的優惠,想必村民可供選擇的奶粉牌子就不會是說一或二的冒牌了。
近年來,村民外出務工的現象盛行,留守的幼孩童一般是跟隨爺爺奶奶們生活,鑒于年齡和文化素養的限制,祖輩們面對這些劣質的奶粉也沒法有效鑒別。年輕力壯的外出打工,艱辛和背井離鄉的漂泊可想而知,但面對大城市的機會誘惑,他們也不得不為一家老小的生計而奔波。如此一來,留守幼孩童便失去了珍貴和完整的家庭溫馨,加之劣質奶粉,他們的生命和健康又處在危險的邊緣。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政府有必要出臺針對落后地區和弱勢群眾的保障措施、政策,社會福利也應相應地傾斜,隨之而來的戶籍和人口流動問題,以及就業和機會均等的民生熱點,也需要加以重視并逐步納入工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