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地區津津樂道的是有多少農民住進了新樓房,有多少宅基地被節省出來復墾,新建了多大面積的廣場,新修了多少公里馬路,但保留了多少古樹,新增了多少綠化面積,卻不在關注范圍內,以至于人們看到的一些新型城鎮只是由高樓、廣場和公路組成,實在缺少養眼的綠色。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中央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其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提高質量的關鍵因素。那么,在新一輪的城鎮化熱潮中,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貫穿其中?
有識之士呼吁,增加綠色生態產品供應是當務之急。隨著經濟迅猛發展,我國提供農產品、工業品、服務產品的能力迅速增強,但提供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等這些綠色生態產品的能力卻在減弱,這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追求身心健康和高質量生活的期待不相適應,滿足不了人們對綠色生態產品不斷增加的需求。
推進城鎮化,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享受現代文明,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一些地區推進城鎮化的立足點不對,為了占地賣錢,不斷擴大建成區面積,把應該保留的濕地、草地、湖泊變成了水泥板,導致干旱洪澇頻發、四季氣候失常,讓人們很難享受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雪”的自然美景。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不注重生態環境建設,一味地提高開發強度,不僅帶來環境問題,也會帶來資源安全問題,特別是水資源保障面臨威脅。我國是嚴重缺水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極為有限,缺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自己把森林、濕地、湖泊等“水盆”搞得越來越小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控制開發強度,不從現在開始重視增強水的涵養能力、水的存儲能力,我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水資源危機的嚴峻挑戰,現在西南等地區的連年干旱已經敲響了警鐘。
生態環境惡化、資源安全面臨威脅,這違背了我們推進城鎮化的初衷,不是生態文明的進步而是退步,這樣的城鎮化我們寧可不要。
所以,推進城鎮化,擺正立足點非常關鍵。要立足于人的城鎮化,立足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能為了提高城鎮化率而城鎮化,不能為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而城鎮化,更不能依靠占地賣錢、擴大投資、增加產能、繁榮房地產來推進城鎮化。
在推進城鎮化的舉措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到生態是一個系統,山水田林與城市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了禿山,水就變成了洪水,地就變成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因此,需要調整的重點之一就是要保護和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
各地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有點自律精神,控制開發強度,留下必要的生態空間,來凈化追求GDP所產生的臟空氣和臟水,讓城市居民有養眼養肺的生態空間,讓水資源和動植物有個棲身之地,要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