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過去了,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透視江西宜黃強拆自焚事件》里的驚世之言:“強拆問題全國普遍存在”,“人人都是強拆政策的受益者”,“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日前,作者李昌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然堅持自己當初的觀點,并認為“大凡那些深諳中國國情、有較長農村生活、工作經歷的有識之士,尤其是廣大基層干部,絕大多數都會支持我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
李昌金之所以兩年之后還在繼續為強拆打氣,原因是太陶醉于城市快速擴張“宛如夢境一般”的外貌變化和由此帶來的暫時的眼前利益。“當您安住在寬敞舒適房子里、當您行走在寬闊明亮的大街上”,“您是否想過,您腳下的土地可能就是政府用強拆手段征來的”,由此得出“人人都是強拆政策的受益者”這樣不可思議的結論,著實讓人為之惋惜,作為一個研究“三農”的學者,看問題竟如此眼界狹窄:看到了今天,沒看到明天;看了城市,沒看到農村;看到了宜黃,沒看到全國。
強拆背后是土地財政的沖動、對GDP的片面追求和城市治理中法治精神的缺失,沒有強拆怎能實現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政績呢?強拆固然能帶來中國城市建設“井噴”式發展,讓城市面貌快速換新,但其負面問題除媒體狠批的踐踏私權外,至少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公共危害。
一是城市盲目無序擴張危及糧食安全。城市擴張所需用地很多來自對良田的侵占,有識之士早就在提醒政府,按照目前的城市發展速度,18億畝耕地保有量紅線有面臨被突破的風險。為保護耕地采取的“占一還一”政策在一些地方又總能找到對策。糧食安全實系國家安全,作為研究“三農”的學者,難道在城市建設中只看到寬敞舒適的房子和寬闊明亮的大街?沒有為13億人的口糧擔憂?不為失地農民難以融入城市而同情嗎?
二是中國的城市建設成果難以積累。在城市經營者如耕夫般對城市進行“輪番耕作”下,中國大多城市建筑的壽命也就20年到30年。就在18日,總投資3.65億元,只使用17年的武漢市沌陽高架橋被爆破拆除;只使用20年左右、曾經城市地標性高層建筑被爆破拆除的新聞亦常見諸媒體。按照現在的城市發展氣魄,也許用不到30年,宜黃縣現在寬敞的房子又不夠高了,寬闊的大街又不夠寬了,又將進入被強拆的輪回,“政府用強拆手段征來的”也會用強拆手段再征去。
三是城市重復建設造成巨大資源浪費。城市建設要耗費大量資源。這除了土地、鋼材和水泥外,還要消耗黃沙。中國這個大“建筑工地”的巨耗,已讓這一礦產資源的供應捉襟見肘,上海的建筑用砂甚至要到安徽去購買。建筑用砂主要取自于河流,黃砂的過渡開采造成了水利設施的破壞,使河床下陷讓沿河水田變成旱地,農業生態失去平衡。這一點易被忽略在關注城市建設的視線之外。也許宜黃縣不用采砂,那就得犧牲別的地方的生態來幫他們蓋房子。
我不否認李昌金是“憂國憂民的人”,但他需要用更寬廣的視角和深邃的思考來看待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強拆對私權的踐踏只涉及到被強拆者;強拆政策背后的城市盲目無序擴張造成的城市病則會影響城市的每一個居民;肆意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甚至需要周邊地區乃至全國人民為之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