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21 13:12:56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章軻
在昨日的《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下稱《藍皮書》)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高層、專家昨日批評“外來人口市民化難”,并指出在推進外來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城市管理者缺乏足夠動力;而一個歧視農民、歧視外鄉人的城市,絕不是一個友好的城市。
根據《藍皮書》,2012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十名由港澳臺地區、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三分天下,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臺北、廣州、北京、蘇州、佛山、天津和澳門。
身份差別越模糊越有競爭力
在昨日的藍皮書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指出,城市化最終是城鄉一體化,再沒有身份的區別,要讓大家都過上現在定義的城里人的生活,體面的生活,享受很好的教育,有很好的醫療,“所以我相信如果哪個城市在身份差別上越模糊,這個城市越有競爭力。越進不去,不僅歧視農民,還歧視外鄉人,這不是一個友好的城市。”
李揚說,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能夠造成一種流動。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互為表里的事情。在城市競爭力評價中,公共服務均等化應當是一個指標。
《藍皮書》稱,目前我國二、三線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諧度較高,“北上廣”均未進入前十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門、濟南、西安、深圳、青島、威海、大連、廈門和寧波。
《藍皮書》課題組成員楊杰表示,“北上廣”的戶籍制度比中小城市嚴格得多,中小城市基本完全放開了戶籍制度。從人和人之間機會平等的角度來說,戶籍制度越嚴格說明人和人之間的機會平等越差,機會不平等可能對和諧的程度影響比較大。
《藍皮書》也表示,戶籍制度是當前阻礙人們自由遷徙的主要制度因素,戶籍的區分,使得外來人口被排除在城市的許多公共資源之外,同時也是就業歧視的來源之一。
《藍皮書》認為,國家雖然從大的方向上傾向于放松對城市戶籍的管制,特別是對一些中小城市只要有穩定的職業、住所等條件就可以落戶。但從全國各地落實的情況看,全國各地對城市戶籍準入的限制仍然偏嚴。
城市管理者缺乏足夠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城市管理者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加以推進,這恰恰是“外來人口市民化”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的真實原因。
他以北京為例說,近一兩年國家確定了外來人口市民化的發展方略后,一直沒有多少進展。高培勇分析,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城市管理者還沒有找到或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和動力去推進外來人口市民化。
“比如去年熱炒了一段時間的外來人口異地高考問題,現在推進得怎么樣了?外來人口的基本醫療問題、住房問題、社保問題等等,又有怎樣的進展?”高培勇問道,為什么在這些領域新型城市化建設會變得步履維艱?
高培勇說,很多人會把問題歸結到“錢”字上,“5年前就有人提出吸納一個外來人口,一年要花2萬元。再加上又遇到財政收入增速下滑,于是很多研究就把困難歸結于財政資金的緊張。”
他說,這不是問題的根本,根本在于制度安排。 “我經常用稅收制度的三個比例來表達這樣一種制度安排的格局。”高培勇說,70%的稅收都是流轉稅收,90%以上的稅收都來自于企業的繳納,只有6%的所得稅收來自個人。
“人的城市化”至今沒破題
“許多人都在探討什么叫人的城市化。但什么是人的城市化?什么是人的城市化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結構?大多語焉不詳,甚至還沒有破題。”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牛文元說。
牛文元說,就中國60多年走過的城市化來講,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人的城市化”。
牛文元認為,人的城市化應當按照次序分成四個板塊:
第一個板塊,人的流動或者叫人的解放。這涉及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也包括了特大城市的逆城市化,如北京、上海上千萬人口,不僅是低層的農民工到城市來,也包括高層的城市人口和產業向低層、城市轉移的問題。
第二個板塊,有了人的流動和人的解放,必須解決人的就業。這涉及人的培訓、提升和能力建設,以及在創新驅動下城市形成的新型經濟板塊當中人如何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個板塊,人的融入或者是人的融合,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方式、文化方式的融合,以及相應的社會民生、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沒有這一條,人即使有了就業,比如現在農民工在北京有的生活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了,但還沒有融入這個城市,沒有這個階段的完成就不能稱之為城市化。
第四個板塊是人的幸福。
《藍皮書》也指出,推進新型城鎮化,應統籌城鎮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在社會和諧中推進城鎮化。正確處理當地居民和外來居民的關系,切實保護外來居民權益,讓外來居民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