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北京城的這次史無前例的空氣污染距倫敦1952年的“大煙霧”(Great Smog,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幾乎整整60年,這實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巧合。
中國肯定并不缺少這種對比。很多中國人肯定還記得,毛澤東時代的宣傳影片經常展示倫敦的煙霧,把它視為資本主義失敗的證據。面對這種環境危機,英國當時進行了整治。現在,輪到中國這樣做了。
周二,北京當局報道稱,在前三天污染水平屢創紀錄后,該市的污染程度正在減輕。
每位北京居民心里都清楚,考慮到天氣條件比較“合適”(也就說相當糟糕),霧霾卷土重來只是個時間問題。不過,有明確跡象表明,官員們終于開始承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或許是朝著著手解決這個問題邁出的第一步。
官員們意識到,污染導致的疾病和不適激怒了愈發躁動不安的人民。官方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周一表示,北京將日益以“北京咳”而聞名,而不是以北京烤鴨或京劇而聞名。
環保主義者戴晴告訴彭博社(Bloomberg):“多年來,我們都曾試圖做些事情,但當局沒有給我們任何答復。可一旦人們沒有了水、空氣、土地,那肯定會發生點什么。這非常危險。”
正如吉密歐(Jamil Anderlini)在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的那樣,促增長的壓力迫使政府官員淡化或無視污染問題。因此,盡管中國出臺了嚴厲的環保法,但它的環境水準卻很低。
“中國和外國的專家都表示,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各級官員都愿為經濟增長這一首要任務犧牲環境。
“體制內缺乏問責機制,負責解決環境問題的部門軟弱無力,數據收集和呈現容易受到操縱,這些都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但日本、歐洲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先例表明,公眾對污染問題的關切遲早會迫使當局采取行動。
倫敦“大煙霧”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倫敦人曾認為這場煙霧與之前的“濃霧”乃至之后的霧氣沒多大區別。“大煙霧”僅持續了四天,從12月5日到12月9日。
但當政府醫學報告給出“大煙霧”導致4000人早死、10萬人患病的估計數字時,輿論發生了改變。后來的研究發現,即便是這些數字也存在嚴重的低估:實際上,死亡人數在1.2萬左右。(這些數字來自維基百科(Wikipedia),在該網站上可以看到,學術研究對此有詳實的記載。)
“大煙霧”之后,英國連續出臺了多部法律,高潮則是1956年出臺的《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該法要求工廠減少煙霧排放,鼓勵居民從煤轉向燃燒產物更清潔的焦炭或燃氣。
1962年,倫敦又出現了一次規模較大的煙霧。但現代的做法慢慢確立下來,尤其是在上世紀60年代末燃氣集中供暖開始普及后。
中國應該認真思考下這段歷史。即便是最嚴峻的環境問題,也能得到解決。然而,即使具備了政治意愿和充足的資源,打造人們可接受的生活環境也需要數十年時間。
因此,中國應當抓緊時間。彭博社消息稱,綠色和平(Greenpeace)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Peking University’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上月公布了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去年北京、上海、廣州和西安因pm2.5(空氣中的顆粒物,煙霧型污染的核心致因)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數合計有8572人。
我們這里討論的還只是進入世界銀行(World Bank)“全球污染最嚴重城市”排行榜的16座中國城市中的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