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上世紀50年代,梁思成、陳占祥先生曾提過“梁陳方案”:把中央行政中心和所有的新建設放到西面,把老城完整地保護起來,新舊之間沒有太大的矛盾。但這個方案沒被采納。從50年代到現在,北京城一直是單中心發展,“攤大餅”式的城市格局,帶來很多城市病。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于近期對外公示并征求市民意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是編制該規劃的主要單位之一。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會專家顧問王凱說:副中心的規劃是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整個北京城有了一個結構性的調整。
作為全國第一個城市副中心的規劃,王凱認為:它從規劃理論和實踐上探索了很多新東西,能夠撬動我們原來單一中心“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尤其是在打破行政區劃,與北三縣(即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和香河縣)統一規劃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和探索,對于未來中國其他大城市及一些跨行政區域的統一規劃,都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以下為王凱近日接受多家媒體采訪時的主要觀點:
打造“多中心、可步行”的城市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任何規劃都不會是終極方案。現在,很多規劃界的學者都認為,特大型城市的發展都會走向多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肯定會減輕主城區壓力,帶動整個北京東部地區,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區協同發展。未來北京會走向多中心結構。比如,現在北京新機場的建設,肯定會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相應的服務設施,也會成為一個一定規模的聚集點。
過去我們的規劃總是眼睛盯著城市大結構,幾個中心、多少個大型設施,卻忽視了一個問題——人的生活和工作可以接受的范圍其實是有限的。所以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中把這點特別提出來,就是不希望這155平方公里是一張“大餅”,而是由若干產城融合的組團構成,組團由一個個完整的街區構成。街區是一個路網較密、步行可抵達的空間范圍,工作、生活都能在其中實現。
這個規劃細化到街區的深度,深入到我們老百姓生活可以感知的一個范圍,希望從一個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編制規劃。
比如過去很多年我們做規劃,都以經濟發展為導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推動經濟增長,怎么建設工業園、開發區,然后才考慮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生態優先。在規劃副中心的產業布局、建設用地之前,先要確定一個藍綠空間的比例,把維護好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底線,這是一個理念上的重大調整。
再比如,在街區層面的規劃中,這次主要采用小街區、密路網的設計,而不是過去常見的大廣場、寬馬路。路網密度比較高,是宜居城市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倡導“可步行的城市”,就是在幾百米圍合的街區范圍里,有若干條道路,有些是小街小巷。因為,很多公共服務設施設在大馬路邊上,是沒法發揮作用的。比如,去趟超市、換乘個公交車,都要過一條上百米的大馬路,甚至要過天橋、地下通道,就很不方便,而密路網恰恰可以提高這些公共服務設施的便捷性。
這是城市規劃一個很重要的理念轉變。過去城市規劃主要是為經濟增長服務,忽視了城市人居環境的建設。在這種指導思想下,規劃對城市生活方方面面的考慮過于粗放,不精細。我們可以看到林立的高樓大廈,但是看不到完善的配套設施;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超大尺度的大賣場,但是看不到街頭綠地;我們可以看到像蜘蛛網一樣復雜的立交橋,但是看不到家門口的人行道。這些反差很強烈的現象,我們時常都能碰到。
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把城市作為一個宜居的地方,要以人民為中心編制規劃。小街區、密路網的概念,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逐漸被大家所接受的。
跨行政區統籌布局,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北三縣是河北省一塊飛地,夾在北京與天津之間,多年來和北京的發展不協同。規劃都是各編各的,產生了不少的問題。這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草案提出:北京和北三縣要跨行政區域統一規劃。
2014年中央明確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來,雙方的規劃多次對接、溝通。中規院還負責編制了通州和北三縣的協同規劃方案。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但北三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畢竟分屬兩個行政區,在很多具體事項上,包括交通、綠化、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協調的難度不小。如潮白河兩岸,通州這一側,生態環境保護挺好,綠化帶很寬;但另一側高樓林立,很多離河道非常近,部分地區貼邊率高達80%以上,密密麻麻,像鐵桶圍在北京周邊。
這次規劃打破了“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在區域尺度上統籌協商解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三縣建立了統一的管控規則,遏制貼邊發展和無序蔓延。根據規劃,雙方在潮白河兩岸的建設,都必須后退,降低貼邊率,一些已經批出去的項目如果不符合規劃要收回,不能再建。守住一河兩岸的生態,不僅對北京有益,北三縣同樣受益。
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起到帶動北三縣、乃至整個北京東部地區發展。通過把北京的部分產業轉移過去,帶動當地發展,把北三縣的公共服務設施搞上去,包括交通、教育、醫療等,縮小兩邊的差距。
規劃的編制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規劃的落實和管理。
城市副中心忌一窩蜂,要因城制宜
除北京之外,目前不少城市也提出要建設城市副中心。
一定要防止為副中心而副中心,要基于城市原來的基礎條件。比如武漢,歷史上就因長江、漢水的分割,形成了三鎮,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三個中心。在此基礎上,做一些功能完善、交通設施聯通就可以了,沒必要再弄一個新的副中心。重慶是典型的山城,山多,加上嘉陵江、長江對城市做了自然的切割,已經是一個片區化、多中心的結構,再規劃副中心,也沒有什么意義。
我認為城市副中心的建設,第一要尊重自然,尊重山水格局,第二要尊重人文,每個城市的歷史不一樣,文化也不一樣,第三要合理布局,或者叫適度規模。要考慮各個城市的特點,因城而異,警惕一窩蜂,忌簡單模仿、生搬硬套,不能再現以往各地學北京建環路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