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些時的兩會到近期媒體報道,都有提出將“農民工”改稱為新工人。這個建議,我贊同。
將“農民工”改稱為新工人,有利于全社會對他們有新的認識,有利于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使他們從城鄉二元結構中解脫出來,與城市居民實現真正平等。
如果農民進城當了工人,他們的身份應是工人。中國第一代的產業工人都是從農村到城市里來的。電影《星星之火》中的小珍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解放后,上海一批最有名的全國勞模,大多是從農村來的。
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并代之以雇傭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馬克思將進城的農民稱之為工人,不過是受雇于資本家的工人,名曰“雇傭工人”罷了。今天,在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新時代,大工業繼續把大批農民吸引到城市里來工作,但他們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城市主人翁——社會主義時代的新工人。
依我之見,不僅“農民工”這個概念不確切,“外來務工人員”的說法也不確切。他們已到上海務工幾十年了,落地生根,成績卓著,還叫“外來務工人員”,說得通嗎?李影,一個到上海來打工10多年的鄉下妹子,一個“80后”公廁管理員。由于工作極為出色,評上了全國勞模和全國道德模范,還叫她“外來務工人員”,合適嗎?他們是當今在改革中地位發生變化最明顯的階層。為其更名為新工人,是理所當然、勢之必然。
事實上,今天活躍在城市中各行各業的工人,已是第二代的新工人了。他們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產業工人隊伍的主體。據統計,目前90%以上的采礦工、80%以上的建筑工、70%以上的紡織工等,都是來自農村的新工人;面廣量大的餐飲服務業的服務員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數據表明,這些新工人已經成為城市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有著500多萬名新工人,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上海不可能發展得那么快。上海世博會建設、南浦大橋、10多條地鐵等重大建設項目中,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和汗水。他們原來都是農村中的一把勞動好手,從相對封閉的農村走向了比較開放的城市;在與現代化大生產相融合的過程中,開闊了他們的人生視野、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一巨大人群在中國大地上不間歇地流動,強烈地沖擊了現代城市與古老鄉村之間的無形圍墻,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明建設,發揮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創造了難以估量的社會財富。
早在200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文件就明確地指出:“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我們應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這一精神,正式為“農民工”更名為新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