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道,一些外交官、高級經理和為外籍人士服務的公司稱,嚴重的空氣污染正促使外國人離開北京,并大大增加公司招募國際人才的難度。有受訪者表示:“很多人,尤其是在這里待了幾年、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正重新考慮成本與效益之間的關系,并決定為了健康因素而離開?!?/p>
據報目前登記在冊的約60萬在華外國居民中,約20萬居住在北京。在北京的外國人大多集中在高收入的專業性崗位,對于北京的經濟和高端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這個消息對致力于打造“總部經濟”的北京來說,不啻為一個壞消息。北京市環保局去年年底發布2012年全年城市空氣質量情況,說是首都空氣質量實現了繼1998年以來14年的持續改善,言之鑿鑿,卻明顯與群眾感受不符。洋人“準市民”的離去,正是用腳投票,投下了一張不信任票。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任何國際商業巨頭都難以忽視。北京身處權力中心,又因在中國,政策與商業機會之間存在特殊關系,落戶北京是國外大企業不二之選。現在,因環境污染離去,刷新了我們對投資和營商環境的認識:在地的消費水平、辦公室租金及員工工資是成本,員工本人及家人健康風險、相關福利支出也都是成本。最起碼,招聘都變得更加困難——— 你怎么能說服人們到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來工作呢?一句話,要錢要命?
雖說大家都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PM 2.5面前人人平等,但依我看,受害程度也取決于貧富和流動能力。怕就怕,主事者看到國際友人離開,才發覺問題嚴重性;而我等小民,無論如何呼吁也難達天聽。事實證明,只要下決心,或曰礙于面子壓力,天還是能變藍的。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總的來說,洋人選擇去哪兒工作,來去自由,這一點當然要尊重。但看了這則新聞,我自己還是覺得面子上掛不住。相對于離開的人,那些發揮“正能量”,選擇與首都人民共度時艱者更顯珍貴。這不,定居北京的英國藝術家麥特·霍普用一個宜家穿孔垃圾桶、摩托車頭盔、戰斗機飛行員呼吸面具、輪動力發電機和家庭空氣過濾系統,制成“會呼吸的自行車”,令人嘖嘖稱奇。我看要弄得好,沒準兒也能做成一國際產業,給北京的“總部經濟”平添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