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牽頭編制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將于近期正式“亮相”。而記者從民政部了解到,目前全國醞釀撤縣設市(區)的縣有上百個。僅廣東、貴州、云南、陜西四省,就有60多個縣提出撤縣設市(區)。(2013年4月1日舜網-濟南時報)
媒體報道過于簡短,并未說明《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出臺與“百余縣欲撤縣設市”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既然兩項內容是放在同一篇文章中,起碼是有關聯的。
據我所知,許多地區欲“撤縣設市”、“撤縣設區”、“撤區設市”不自今日始。而且這些縣區一直是將變成“縣級市”作為最終目標,只要一有政策變化,就躍躍欲試,想乘了哪陣東風,一舉摘掉“縣”的帽子,變成時尚好聽的“市”。有些縣區已經連續幾屆領導班子在搞這方面的運作,而那些已經改成“市”的,也有領導以在自己任內實現了“撤縣設市”而自豪。
我想,出現這種情況,一是因為同屬縣級地方區劃的“市”、“縣”、“區”在上級賦予的法律政策權限和尺度上確有不同。尤其是在城市規劃建設、土地使用、財政資金分配等方面有些差距。而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基于人們對“市”、“縣”名分的誤解。許多人錯誤地以為,“縣”是農業區域的建制、是“老土”和“落后”的象征,而“市”是現代化的體現、是一種時髦的稱謂。
回顧我們的歷史,縣這一級行政區劃是壽命最長,也最穩定的。自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基本沒有變動過。而早在秦漢之前,“縣”作為一方區域建制的名稱就已經出現了。《左傳》記載,魯哀公二年(前493),晉卿趙簡子誓眾:“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趙簡子承諾的獎勵標準,是根據受獎勵者級別高低,依此遞減的,既然“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那說明當時的“縣”比“郡”還優越。這主要是基于當時“內縣外郡”的格局,“縣”比“郡”更接近京畿地區,經濟社會比較繁榮的緣故。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早在春秋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縣”作為一種行政區域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延續至今,可謂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因為版圖和人口都比較適中,相對來講便于管理,“縣”的經濟社會地位一直非常重要,不應該因為大批“市”的出現而被矮化。而如果隨著“撤縣設市”的大幅推進,“縣”的建制最終消失,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中國傳統文化,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帶來更多的文化負擔。社會發展的核心畢竟還是經濟,我們總不能無事生非,整天瞎折騰,節外生枝把許多井井有條的事情都搞亂套,讓更多的后人以考據作為職業吧?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目前行政區劃中,設置最亂的就是市的建制。目前來看,有正省級的直轄市、有設區的地級市、有縣級市。改革開放以來,又增加了更多的副省級的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而隨著“強鎮擴權”工作的開展,很可能還會出現一批副縣級的微型城市。正常情況下,對一些中小城市來說,僅僅通過“市”的稱謂,已經很難鑒別其行政級別,亦難以確認其相關部門單位的級別,這將為城市間往來及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跟目前我們市的設置情況略有相似之處的,是明清時期“州”的設置。州在東漢、三國、兩晉時期很大,相當于現在的省。發展到明清時期,“州”的管轄范圍縮小了、行政級別也降低了。當時的州包括直隸州和屬州(也稱散州)兩種,直隸州直接隸屬于布政使司(省),相當于府;而屬州(也稱散州)則隸屬于府,相當于縣,只是其行政長官的品秩比知縣要高些。但當時的州,頂多也就兩種規制,還沒有亂到我們現在省級、副省級、地級、縣級市均有的狀況。
與城市改名風一樣,“撤縣設市”代表了目前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地方官員的想法,在許多地區都很有市場。但仔細考量,要求“撤縣設市”,最冠冕堂皇的理由無非是為了“權限”。而全國范圍內大面積地“撤縣設市”則不如直接賦予縣與市同樣的權限。我們前些年推行“省管縣”,并非是將市這級行政區劃撤消,而是說常規的地級市除了管理其所屬各區之外,不再代管周邊的縣和縣級市。目前來看,這項工作做得并不徹底,也不到位。真要是實現了“省管縣”,縣的政策權限完全可以擴充到跟地級市差不多。
我感覺目前一些經濟強縣要做的,應該是積極向國家和省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建議,努力為“縣”爭取更大的法律、政策權限,而不是去改名目。對于國家有關部門來說,更要清醒認識到這一點。既然那么多地區竭力爭取“撤縣設市”,這就說明縣與市之間確實存在法律、政策上的不公平,需要及時糾正。應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主動地賦予縣與市起碼是與縣級市同等的權力,有效消除和淡化城鄉二元結構的不良影響,逐步將縣級市“撤市復縣”、“撤市設區”,直至最終消失,讓“市”的行政級別更加明朗,以利于社會管理和市際交流。
當前來講,“撤縣設市”只是換湯,讓縣級人大常委會和人民政府擁有更多、更大的權力,以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才是真正有效的。當然,有權也不能亂用,如果有了權限就可以把大面積的耕地變成建設用地、工業用地,就可以漫無邊際地亂改規劃,那還是把相應權限收歸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