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邱道持參與了由市政協城環委牽頭的重點調研課題――《重慶市現代化小城鎮建設相關問題及其對策》。
為讓調研成果更加客觀并具有可操作性,此次調研匯集了民革重慶市委、九三學社重慶市委、重慶社會科學院、市級相關部門,以及和邱道持同樣具有專業素養的各方精英。
50%轉戶農民落戶小城鎮
“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我們一方面加快大城市以及中等城市的發展,但千萬不能忽視小城鎮的發展。”近日,邱道持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小城鎮是銜接城鄉發展的紐帶,重視并加快對小城鎮的建設,是政府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客觀要求。
數據顯示,我市推進戶改以來,有300萬農民轉戶進城,其中,落戶主城的有23%,落戶中等城市的有27%,落戶小城鎮的達50%。
“農民大多選擇落戶小城鎮,是源于自身對鄉土習慣、文化、就業等方面的選擇。”邱道持稱,對大多農民而言,在大城市里生活門檻太高,盡管有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五件衣服”,但還是顯得微不足道。
邱道持認為,小城鎮居于城市之尾、農村之首,是統籌城鄉的重要紐帶和突破口,是實現農民就地就近低成本進城、緩解大城市過快膨脹的“調節池”。“因此,小城鎮是不是轉戶農民的幸福家園,關鍵是小城鎮能不能建設好!”
產業支撐乏力阻礙小城鎮發展
產業支撐是小城鎮建設的基礎。但調研組走訪多個小城鎮發現,規劃缺乏前瞻性、資源配置不合理,就業吸納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小城鎮的產業支撐乏力,也因此抑制了現代化小城鎮發展和建設。
調研組成員之一、重慶社科院楊勇博士以浙江小城鎮作對比。他認為,與浙江等地“一鎮一品”發展良好的小城鎮相比,重慶的小城鎮大多為農業鎮,無產業支撐。以合川為例,23個鎮中,除三匯、清平、土場等少數鎮外,其余鎮大部分為農業鎮,無產業支撐。同時,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難以獲得較高的經濟附加值,難以形成產業優勢。
“究其原因,重慶的小城鎮產業發展缺乏戰略指導,沒有實現科學定位、差異化發展,不具有產業特色,規模效應、品牌效應發揮不足。”楊勇說。
邱道持對此也有同感,小城鎮的產業特色不突出,在產業發展上往往存在嚴重的跟風現象,什么來錢就種什么,形勢一不好就換,沒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產業。即使有的有特色產業,但由于群眾意識和勞動力等原因,也發展不強,農戶往往安于現狀,不求做大做強。此外,眾多的小城鎮產業發展戰略趨同,造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象。
邱道持認為,產業空虛,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小城鎮建設緩慢,留不住人,使得產業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并存。
產業發展以“特”促“優”
在實地調研中,一批“異軍突起”的小城鎮令調研組成員們欣喜。無論是南川大觀鎮生態農業,還是潼南崇龕鎮的油菜花,亦或是武隆仙女山的旅游地產,小城鎮的成功發展路徑令調研組感到――小城鎮產業的發展重在以“特”促“優”,各地應當因地制宜選擇產業發展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延長產業鏈,吸納就業人口。
如何以“特”促“優”。調研組認為,對于農業資源豐富的小城鎮,應依托優勢農副產品,以農業產業化、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業,同時發展農業體驗式旅游,延長產業鏈。對于生態環境資源和民俗資源豐富的小城鎮,應依托資源特色發展鄉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開發、生產特色旅游產品。對于區位優勢明顯,有一定邊貿基礎的小城鎮,應加強倉儲、物流配送以及專業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商貿物流產業鏈,增強邊貿競爭力。
“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是政協的重要職能。”市政協城環委專職副主任陳德璋透露,今年8月,調研組將調研成果整理,匯集成《關于加快我市小城鎮建設的幾點建議》,并報送市委。令人欣慰的是,建議受到時任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并被隨后出臺的《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若干意見》予以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