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殯葬應屬公益化的公共管理
時間:2013-03-29 22:08:03
來源:觀點中國 作者:李曉亮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安葬之所,理應是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基本殯葬服務,也應是政府基本公共職能。所以,只有將公墓定性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相關投入、建設和管理才能免于混亂。公墓服務本身,也該是社會公共管理的的一種,不應以營利為目的。
清明時節倍思親,殯葬價格愁煞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祭掃季,各地的公墓陵園,又開始迎來祭掃高峰。清明節,本是祭掃親人。但每年此時,在慎終追遠的祭掃話題之外,殯葬問題也總是節令性回旋在公共輿論上空,揮之不去。
掃墓時節,老是繞不開殯葬價格、服務等話題,不能不說是個尷尬。所謂“生為房愁,死為墓憂”,“或生在北京,葬在河北”,“私墳擠進王陵”,這些年類似的新聞,總是周期性出現。說明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
最為人詬病的,當然就是價格問題。“死不起!”殯葬費用調查——《另一個世界“房價”也過萬》。這是昨日《海西晨報》的新聞。以廈漳泉龍殯葬費用為標本,如果從簡辦“白事”,費用一般在5000元以下。墓地開支,在喪事中占較大比例,大部分地區每平米均價都過萬。近年來,一些地方開始推行綠色殯葬,價雖然便宜,但選的人少。
其實把地名換一下,隨便套一個類似的城市,情況可能都差不多。看來這是目前殯葬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傳統墓葬價格較高,而綠色殯葬(花葬、草葬、樹葬等),卻乏人問津。而關于公眾最敏感的價格問題,各地也都在積極作為,“廣州擬2015年實行居民殯葬免費 海葬將獲補貼”。 (3月28日《新快報》)
這里的“免費”不是指殯葬相關所有費用均免,而是特指“基本殯葬費”,也就是包括“遺體接運、火化、防腐3天、簡單告別和骨灰寄存一年等”。而至于利潤最高的延伸服務,如“鮮花、骨灰盒、整容”等環節,并不在減免之列,當然更不包括占比最大的墓地費用。即便如此,據“粗略估計政府屆時一年就要補貼6000多萬元”,所有目前這一計劃還在“進一步調研”中。不管如何,這是政府福利保障范圍的又一次延展,希望在未來,可以打消戶籍限制,惠及所有居民。
而關于入葬方式,政府通過物質獎勵等形式進行鼓勵,也是很人性化的方式。比如廣州因地制宜,補貼海葬。北京則在將限定墓地面積標準,,減緩公墓占用土地的速度。比如“單人墓穴不得超1平米”。北京市民政局殯葬處處長介紹,“以20年為周期、循環使用的話,北京墓地安葬應能負擔50年,甚至70年。”(3月28日《北京青年報》、《新京報》)
據報道,北京正在進行空間規劃,同時推行公益性公墓、節地葬等方式。比如在農村建公益性公墓試點,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公墓本當具有公益屬性。這從政府對公墓本身的性質定位上,就應予以明確。是該定義為基礎設施還是過渡性設施,直接關乎相關政策走向。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安葬之所,理應是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基本殯葬服務,也應是政府基本公共職能。所以,只有將公墓定性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相關投入、建設和管理才能免于混亂。公墓服務本身,也該是社會公共管理的的一種,不應以營利為目的。即便吸引民資,也應是非營利組織的模式,相關費用只用于人力成本和公墓維護等。
只有公墓、殯葬領域,定位清晰、服務到位、價格合理,“死不起”和“無處安葬”的窘境才能徹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