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然氣漲價傳言的散播,西安、寶雞、咸陽等地近日出現市民排隊集中搶購天然氣的現象。你買天然氣了嗎?這兩天,這句話幾乎成為西安人見面的問候語。昨日,陜西省物價局鄭重聲明:尚未接到國家發改委的任何天然氣調價通知。(3月27日《華商報》)
天然氣漲價傳聞引發的大規模囤氣現象,無疑折射出老百姓對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敏感。盡管國家發改委已表示天然氣漲價“是無稽之談”,但這更多的是指向全國范圍,局部范圍內的天然氣漲價并非沒有可能。事實上,自去年年底以來,多地已召開天然氣價格聽證會并上調天然氣銷售價格,其中長春天然氣價格上調達40%之多。再加上在油改氣的大背景下,國內天然氣消費增速遠遠高于產量增長,按照市場供求關系,漲價也在情理之中。如此一來,很多人相信漲價傳言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囤氣與搶鹽不一樣,既不能囤積居奇,亦不會過期變質,但終究會給老百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麻煩之所以會產生,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者,有關部門信息缺乏透明度、宣傳不到位,以至于民眾對天然氣價格調整機制不了解、盲信盲從;二者,本為各方表達利益訴求平臺的聽證會,在現實中卻往往淪為“聽漲會”,既然人們看不到在價格調整中存在博弈的可能,也就總是對價格調整持悲觀態度,一聽說漲價,便寧可信其有。
其實,民眾的憂慮何止天然氣?生活成本日益看漲,生存壓力也就水漲船高,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住房、教育、醫療等龐大開支無可回避,民眾難免對未來內心忐忑。如果不對生活必需品價格斤斤計較,對每一分錢精打細算,又如何維持有尊嚴的生活呢?這才是公眾神經敏感的真正原因。
雖然發改委的表態已表明短期內天然氣大范圍漲價的不可能,但除了表態,我們更渴望政府能正視民眾囤氣背后的利益訴求。這就要求國家一方面增加生活必需品價格調整機制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大幅提高民生投入,并通過合理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民眾抗漲價能力,真正解決民眾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