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地球一小時”活動在全球都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儀式。在這個神圣的一小時,全球的人們仰望星空、共同思考。思考環保,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就在“一小時熱”傳遍地球的時候,在中國卻越來越被冷落。報道稱,從2009年起,南京每年這一小時全城用電量一般減少15萬千瓦時~20萬千瓦時,今年卻“V型反轉”,用電量還多出5萬千瓦時。如此尷尬也出現在其他城市。
當然上升的電量微乎其微,不足以說明市民沒有環保意識??墒桥c悉尼全城在“地球一小時”內能源消耗下降了8.4%相比,還是說明了國人參與意識不高。說來“地球一小時”本來就是一場秀,最大的價值就體現在共同參與,臺下觀眾無人喝彩,臺上的演員自然也沒精打采。本來1小時走完的一場大秀,10分鐘草草收場,剩下了50分鐘反而要如饑似渴把前10分鐘的虧欠補回來。之所以前幾年還有人熄熄燈應應景,因為不少人有點新鮮感,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一紙律令多訂了些“團體票”。單靠自覺,真實的票房還是存疑的。
“地球一小時”這些年還是停留在面子工程上,并沒有真正地打動民心。參與者往往是一些職能部門,停留于個別廠礦企業和景觀燈的“熄燈一小時”,是從上而下的一場“面子一小時”。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各國經驗表明,沒有公眾參與,任何環保的美景都是海市蜃樓。
真正的公眾參與,不只是“我為祖國測空氣”或者“我為上海撈死豬”,以及“從我做起”等等,還包括有權參與相關法律規章規劃的制定,有權查詢各種環保文件、檔案、資料,甚至監督相關部門在環保上的不作為、無作為、亂作為等等。
這些年,客觀地說,公眾環保意識成長了,但參與的權利和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如果公眾只是作秀時的道具,需要時拿出來秀一小時,一小時之外只能做個旁觀者,時間長了審美疲勞是難免的。讓公眾參與“地球一小時”其實不難,讓公眾真正全面深入參與環保的決策、監督和維權才難。保持“地球一小時”的熱度,在于這一小時之外對公眾參與熱情的保護。23個小時都在精心澆水培土孕育,才會有1小時的繁華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