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
時間:2013-03-22 17:00:59
來源:求是理論網 作者:余培發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鏗鏘有力的莊嚴宣示,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人們還記得,五年前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五年后的今天,十八大報告又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不僅表明,在未來中國的建設征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將是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表明了黨和政府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不可動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一個章節進行闡述,第一次響亮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使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大大“升格”。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對生態發展規律認識更加深刻。
十八大報告所規劃的生態文明,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節能減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問題,而是上升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現代化發展高度,并且體現為工作部署、發展目標、制度設計,涌動著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生態文明浪潮。中國以往的經濟發展依靠的是“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隨著中國社會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會更加嚴重。從整體看,中國還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僅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1/5,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國土面積的1/3,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都嚴重不足。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是我們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形勢。建設美麗中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老百姓基本吃喝不愁、衣食無憂。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將會對環境質量、健康水平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會呈現出從“求溫飽”到“盼環保”、從“謀生計”到“要生態”的趨勢轉變。建設美麗中國,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需求、生態需求,就是要還大地以綠水青山,還老百姓以綠色家園,使我們的全面小康社會更加美好。因此,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的愿景,才會引起如此強烈而廣泛的共鳴。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轉型發展的大勢所趨,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不再僅僅是一種指導觀念,今后還將成為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一個關鍵性指標。
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到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從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到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展望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將更加尊重自然規律,更加依靠發展方式轉變,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視全民參與。一個有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傳統,又對現代工業文明有著深刻省思的民族,必將在現代化之路上激發出強大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力!
什么是“美麗中國”?那就是天藍地綠、山清水凈、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環境優美、生態平衡。建設“美麗中國”,描繪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美好藍圖。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具體目標,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順應了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相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們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就一定會建設成美麗中國。
建設“美麗中國”,讓人耳目一新。我相信,這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誰不希望自己工作和居住的環境舒適優美一些?建設“美麗中國”,不僅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己做起,也需要全社會形成關注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整體氛圍。總之一句話,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一棵樹好載,而一片森林則不易培育。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難在堅持。讓我們攜起手來,匯聚每一個人的努力,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把生態意識體現在日常生活和發展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保護環境,迅速掀起新一輪生態文明建設熱潮,走向更加充滿希望的新時代,托起一個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