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籠罩中國百萬平方公里國土的霧霾,讓人不禁聯想到西方工業化過程中曾遭遇的嚴重環境問題。顯然,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每個國家前進過程中必然面對的難題。
“中國應吸取美國等發達國家曾發生嚴重污染事件的教訓,借鑒這些國家的治污經驗,避免走它們走過的彎路,”美國洛杉磯縣域經濟發展公司首席執行官比爾·艾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直面危機,突破重“霾”,把握機遇,鼓勵科研,完善制度,立足民間……如何尋求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美國專家給出各自建言。
污染并非中國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7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城市洛杉磯遭到“煙霧”襲擊。加州理工學院多名教授回憶說,當時在學院里生活數月的人甚至不知道幾英里外有座高山,而被稱為“殺人塵”的空氣污染物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到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處在戰后飛速發展中,無秩序的工業開發在多個地區引發環境問題,促使當時的美國政府和民眾反思環境代價。
“中國應采取積極措施,避免類似洛杉磯煙霧和英國倫敦嚴重空氣污染事件的發生,”加州理工學院空氣污染問題專家邁克爾·霍夫曼教授說。
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問題專家里奇·弗拉根教授說,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將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造成不良影響。
全球愿景 建立范本
弗拉根認為,應對環境問題是全球性挑戰,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空氣中的污染物微粒會隨空氣流通而蔓延,污水也會在全球水循環體系中影響其他國家。因此,追求“美麗中國”不僅是中國自身的需求,也將為全球環境作出貢獻。
弗拉根指出,建設“美麗中國”還能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環境保護的范本。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大量先進技術過于昂貴。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空氣污染治理還處于相對落后階段,科技貢獻率較低,轉變生產方式、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非一日之功。中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發展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的技術,將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意義。
直面質疑 突圍重“霾”
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讓中國不斷面臨“美麗”質疑,但中國并沒有回避。
霍夫曼認為,直面危機、質疑和批評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艾倫說,從PM2.5實時監測實時公布,到“煤改氣”在中國多個城市展開,再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集結號,中國正在為改善環境不斷努力。
弗拉根指出,中國應鼓勵從事人類活動與環境關系等研究的科研人員評估和研究環境問題,這有助于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還可迫使造成污染的企業和機構
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督。“中國的民間力量同樣不可忽視,非盈利組織的作用不可低估,”他說。
南加州政府聯合會負責空氣質量問題的官員喬納森·納德勒說,美國在治理環境污染的過程中,曾頒布多項立法和修正案。霍夫曼認為,制定、加強和執行相應法律法規也是中國治理污染的必要途徑。
要解決環境問題,最重要的是政府、企業以及民眾都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環境問題專家翁玉林教授說,盡管控制空氣污染成本很高,但事實證明,如果各方進行聯動,環境污染問題可以得到較大改觀。
專家認為,盡管中國面臨環境問題帶來的嚴峻挑戰,但建設“美麗中國”,尋求生態、生產和生活的平衡,將給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綠色經濟和科技研發方面的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此外,“美麗中國”在推動未來產業變遷、生產模式轉變,以及節能環保投資的同時,還將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