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產業興旺了,才能更好地解決城鎮化中人的問題。農民進城后,如何在城市里享受到較為優質的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說到底都要依賴于產業發展的支撐
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兩會上,城鎮化再度成為熱議的話題。代表委員們紛紛就如何推進城鎮化及相關改革建言獻策,其中城鎮化和產業發展的關系被多次提及。筆者認為,在當前的城鎮化進程中,這的確是一個需要引起更多重視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既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時期。但在這迅速推進的城鎮化進程中,卻出現了一些令人頗為費解的現象。一些地方,不是根據地方經濟及產業發展情況來推進城鎮化,而是盲目造房子、盲目建大城,幻想著房子造好了,城鎮規模擴大了,人口自然就遷移過來了,城鎮化自然也就實現了。這樣片面追求規模擴張的城鎮化,其中既沒包含人的城鎮化的應有內涵,也沒有考慮到合適的產業支撐,顯然無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產業興旺對于城鎮化進程究竟有多重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首先要看看產業發展對于人有多大意義。畢竟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逐水草豐美而居”,曾是遠古的游牧民族遷徙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過得更好。同樣,對于如今渴望進城的農民而言,他們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全家生活得更好。試想一下,從農村轉移出來的農民進城后,面對的是個僅有許多高樓卻無任何產業的“空城”,在這樣的城市里,他連個安身立命的工作都找不到,全家衣食無著,這城進得還有啥意義?這樣的“空城”還有啥吸引力?
所以說,人為造城不可取。城鎮化建設要以產業發展為支撐,要實現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融合,這才是城鎮化建設的根本。一方面,有了產業,才能創造出就業機會。有了充分的就業機會,進城農民才能樂業。樂業之后才有了實現安居的可能。另一方面,只有產業興旺了,才能更好地解決城鎮化中人的問題。因為城鎮化不僅僅要解決農民身份轉換的問題,還要讓農民進城后,在城市里享受到較為優質的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說到底這些都要依賴于產業發展的支撐。
城鎮化被認為是未來20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它既是一個大戰略,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實現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相融合,一方面要在頂層設計時就融入產業配套的理念,讓合理的產業布局作為新型城鎮化的支撐。一味地將附加值高的產業配置給大城市,卻忽略中小城市的作法顯然并不可取。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導產業轉移。這種轉移不應僅局限于區域之間,也應包括大中小城市之間。中小城市通過接納產業轉移及轉型升級,培育出自身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為加強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提供堅實基礎,進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吸納能力,這恐怕才是城鎮化進程該有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