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十八大系列評論之三
晏國政
繼十七大報告之后,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戰略地位的提升讓人振奮,相信其必將為進一步增進人民福祉注入更大力量,將開辟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乃至其戰略地位提升,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認識進一步深化、把握進一步科學的結果。一段時期,各地高度重視經濟建設,快速做大了社會財富蛋糕,也顯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時也帶來一些不良后果。表現在生態層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約束愈發趨緊,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愈顯脆弱。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損害的是人民群眾的根本權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走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道路勢在必行。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之后,各地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人們意識到,讓人民群眾過“一手拎著錢袋子、一手提著藥罐子”的日子不是真正的小康社會;一些過去污染嚴重的城市,提出要打造藍天白云之城、青山綠水之城;一些干部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也能自覺擯棄污染項目和落后產能,堅決提出不要污染的GDP。針對扭轉生態惡化局面的調整產業結構、關停污染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大造林綠化力度、修復山水生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在各地加緊落實。
各級黨委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的努力,讓人民群眾看到了希望、堅定了信心,也讓人民群眾初步受益。在一些過去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地方,藍天越來越多,森林越來越密,河水越來越清,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舒適,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更高的戰略地位,體現了黨中央對形勢的準確判斷與超強應對能力,也彰顯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必將增強全黨全國人民建設“美麗中國”的信心和決心。
號角既已吹響,行動至關重要。人們期盼,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轉變發展觀念,不斷總結過去生態建設的經驗教訓,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時在考核辦法、獎懲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確保生態文明建設不要僅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貫穿到執政理念和實踐中。(作者系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