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知女評選還有一點微弱的正面意義和價值,那就是提醒我們,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虛構成分——這是一個最普通的常識,但很多人卻不能領悟到它。
近日,一家娛樂周刊選出當代五大“知女”:新聞知女柴靜、民主知女伊能靜、微博知女姚晨、文藝知女湯唯、財經知女曾子墨,并邀請11位公共知識界男士點評。對于“知女”,雜志是這樣定義的:“具備獨立知識分子氣質并且影響力與號召力極佳的女性”。
乍一看,“知女”評選似乎是一種褒獎推許,但很多網友卻認為,“知女”評選是“高級黑”。當選的“知女”也沒什么喜悅的樣子。伊能靜發微博抗議說“別再為他人貼上任何標簽”、“我不是任何標簽”。姚晨引用《千與千尋》的臺詞“名字一旦被奪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頗顯無奈。柴靜、湯唯和曾子墨則保持沉默。
在我看來,媒體當然有權評選“知女”,但有權這么做,并不意味著這么做就是妥當的,甚至會有濫用自由的嫌疑。有人說,所選的人都是公眾人物,而公眾人物天然就是用來被冒犯的,他們享受了不同常人的名聲,自然也要承受不同常人的非難。這話似是而非。如果是手握公權力的公眾人物,那么對他進行任何尖銳乃至苛刻的批評,都是無可非議的。但當選“知女”的五位,都不是公職人士,兩位是媒體人,三位是藝人,她們沒有逃避被批評的豁免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媒體給她們貼上標簽就是妥當的。
進言之,“知女”評選還可能導致公共知識分子進一步被污名化,從而打擊名人尤其是名女人參與公共批評的積極性,從而部分縮減公共批評的空間。必須承認,當下中國公共知識界確乎存在諸如水準較低、良莠不齊、撩撥民粹等種種問題。但存在問題,并不意味著公共批評者就一無是處,更不能因此就低估乃至否定一切正當的公共批評?!爸边@種標簽,容易讓人誤解為對女性缺乏尊重這種態度,除了增加民眾對公共批評者的輕視和誤會之外,缺乏良性作用。
不過,“知女”評選也反映了人們對造神運動的厭倦乃至厭惡,無論是政治造神,還是商業造神,無論是造男神,還是造女神。被選中的五位“知女”,多少也有被神化的味道。她們享受了太多的贊美,被看作審美與道德的雙重典范。這很危險,因為人們一旦發現白璧并非無瑕,而是有一些不完美的斑點,那么很多人就只會盯著那些斑點看,而不會再管白璧的其余部分。女神一旦被打回凡間,她會被十倍百倍地貶低,遠比當初被三倍五倍地謬贊的程度更深。究其原因,還是大眾的偶像情結與反偶像情結。這兩種情結是連體嬰兒,就像愛與恨同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某種意義上,所有偶像都是粉絲們的充氣娃娃。與此同時,那些崇拜偶像的人,又很容易親自卷起袖子去打倒偶像,因為仆人眼里無英雄,屌絲最憎高富帥。如果說知女評選還有一點微弱的正面意義和價值,那就是提醒我們,名人的形象大多有虛構成分——這是一個最普通的常識,但很多人卻不能領悟到它。
在任何時候,如果有人想將某種“完美形象”——不論是個人的還是組織的——像釘子一樣釘入我們的腦子里,我們都必須警惕,必須懷疑,以免喪失理智與判斷力。不過,在很多時候,“完美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用一知半解和一廂情愿來塑造的。如果說造神是一種罪孽,那么最大的罪不應歸于女神自己,甚至也不歸于她莫須有或確乎存在的團隊,而應歸于每一個共同參與塑造女神完美形象的平庸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