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一個音樂愛好者——不僅古典音樂,也包括流行音樂,尤其是搖滾樂。
記得25年前在讀大學時,我曾經為了能到坐落于上海延安中路上的中圖公司(全稱“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是當時全國進口文化制品的獨家壟斷經銷商)去買一張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的密紋唱片,只能在幾個月里天天吃光面辣醬省下飯錢。那時自己家里沒有唱機,還得托家境比較好的同學在剛剛開始時興的那種笨重如大箱子的組合音響上把它轉錄到卡式磁帶里……這就是我那個時代艱辛的“追星”歷程。
可能正是因為一直自視流行音樂鐵桿粉絲的緣故,不久前我不經意地在一則電視娛樂新聞里聽到主持人說起一場演唱會的參與者中有“新生代巨星常石磊”時,不禁大感詫異并脫口而出:“常石磊是誰?他有些什么經典曲目?我怎么沒聽說過有這樣一個‘巨星’?”
后來我才明白,隨著時光流逝,不僅我的那些偶像們,就連我的音樂觀本身都已經out了。好比我剛才的那個問題“他有些什么經典曲目”就問得很有問題——在我的時代,明星是與作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提起甲殼蟲樂隊,我們耳邊就會漂浮起《Yesterday》、《HeyJude》的美妙旋律;同樣,當你說到齊秦或周杰倫時,就等于在說《外面的世界》和《菊花臺》……今天不同了,李宇春和林宥嘉都是大明星,但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標簽,或者也可以說,隨便什么歌都可以是他們的代表作品。這或許就是那句“想唱就唱”的響亮口號所代表的真實含義。
不得不承認,近年來風起云涌的電視商業選秀節目大幅度地改寫了當代流行文化的版圖及其背后的運行邏輯。
過去的明星總是千方百計地試圖在舞臺上和專輯里向受眾呈現一個盡善盡美的形象,因此他們永遠都是光彩四射,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假的。你也許不會認為U2樂隊的主唱Bono是個美男子,但你恐怕很難抵擋他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我也從來沒覺得鳳飛飛和蘇芮天生一付夜鶯般的嗓子,但我得說,她們的演繹是如此完美無缺、那么地吸引和打動我。
然而時下那些在電視上唱歌的年輕人,我們橫看豎看,怎么也看不出哪個有一點明星潛質的。套用一句流行的網絡用語來說,他們都是一臉的“屌絲”相。后來我漸漸明白,這不絕是一種偶然,他們的“被選中”恰恰代表了選秀節目竭力標榜的那套所謂“平民化”的“草根英雄”式的反精英文化哲學。它通過那一張張被鮮花和掌聲簇擁著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屌絲”面孔向熒屏后面的觀眾傳遞這樣的信息:他們就是你們!你們完全可以成為他們!
正因為選秀明星呈現出來的那種平庸乏味的“屌絲”面相,支持他們的狂熱粉絲們才會覺得他們不像過去的偶像那么遙不可及,他們寄托了自己的真實夢想,那些選秀節目才會這么火。事實上,這些節目無一例外地反復宣稱,主辦它們的目的是“為熱愛藝術的普通人提供一個舞臺,給他們創造一個‘圓夢’的機會,激勵更多普通人追求美好人生的希望……”當然,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選秀節目幕后的操作一直都是社會大眾強烈質疑的對象。對那些鐵桿粉絲來說,這就如同西方媒體不時曝光的政治黑幕同樣性質嚴重。你也許會感到納悶:不就是娛樂一下的事情嗎?至于這么激動嗎?但假如我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他們對此寄托的夢想和投入的情感,這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