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預期中國經濟增長引擎將轉向“新型城市化”,法國興業銀行的經濟學家Wei Yao卻給市場潑了一盆冷水。Wei Yao預期,未來數年的城市化進度將會大幅下滑。城市化的影響已經被“市場誤讀并過分高估了”,因為官方數據已經確認,中國勞動年齡段人口已經達到了最高點,并開始下滑。如下圖所示,中國勞動力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現狀與2000年的韓國、1980年的日本是類似的,從某種程度反映了市場對“新型城市化”過分樂觀了。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很多觀察家都希望,城市化將是(中國經濟)未來的救世主,因為城市化能(部分)抵消高速的人口老年化趨勢。這種被李克強稱為“新型城市化”的想法,也已經激起了另一輪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建設的希望。然而,我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首先,雖然中國的城市化率仍然存在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但因為潛在的城市人口增速下滑,通過城市化提升勞動生產率帶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繼續下滑。同時,在我們看來,現在最要緊的政策問題,不再是保持資金對投資基礎建設的熱情,而是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社會安全網。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5-60歲人群占人口的比例在2012年出現了首次下滑,下滑了0.6%至69.2%。這是一個叫狹隘的數據,而被更為廣泛接受的數據會使用15-65歲這個勞動年齡段。盡管如此,這個數據還是點出了一個中國人口結構變化迫在眉睫的挑戰。與發達國家過去的經驗對比,中國達到這個拐點比這些國家早了接近十年時間。
在2015-2020年,中國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將會更為顯著,那時候中國勞動力數量預期將出現全面收縮。這個痛苦的人口結構變化趨勢將對中國資本[3.48 0.00%]存量增長產生尤其嚴重的負面影響,而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經濟的兩位數增長中40%-50%是由資本存量增長貢獻的。
中國勞動力增速的下滑,使中國越來越接近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在這個拐點上,從事農業生產的多余勞動力已經被全部吸納到現代產業中——這將導致人口紅利帶來的生產率提升變為零,甚至出現倒退。
為了實施高效的城市化,中國必須有一套全新的策略,這套策略必須集中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移除妨礙勞動力流動的因素(逐步開放戶籍制度?);
建立具有財政可持續性的社會安全網(社保基金不能再寅吃卯糧了?);
關注城市的新增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