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一年一度的春節大遷移26日拉開大幕。為期40天的春運,出行人次預計再創歷史新高,達34.07億,其中鐵路客運量預計是2.25億人次,同比增加993萬人次,增長4.6%。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27日報道,年年春運年年難,這場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大遷移,一向是中國鐵道部門的年度大考,如何破解“一票難求”、社會治安、管理體制等諸多問題,考驗著有關部門的管理智慧。
中國鐵道部門2012年開始在春運期間推出網絡購票,2013年,網絡與電話訂票繼續成為售票的主流方式。在外來民工大省廣東,春節前出省的火車票早已基本售罄,其中七成的車票就是以網絡與電話訂票方式售出。
報道稱,到火車站售票窗口排隊買票需要耐力與體力,網絡訂票卻也同樣需要耐心。搶票軟件的流行,給一部分人提供了便利,但也導致大批通過正常程序購票的人群被削減了成功幾率,這在中國引發了社會公平的討論。
報道指出,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不少人對于網上訂票并不熟悉,更不用說知道有所謂的搶票軟件了。過往春運以排隊的方式購票,農民工拼體力、拼耐性也許還能買到票,但在“拼技術”、“拼水平”的當下,農民工購票的成功率被縮減,而他們偏偏又是中國春運最大規模的鐵路旅客構成體。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研究交通基建的鄭天祥教授指出,高鐵票價過高,農民工乘坐可能會花掉大半個月的工資,因此大多舍不得搭乘,高鐵的競爭力也因此相應減弱。
不過報道認為,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春運這一道年度難題,并非修建更多高鐵便可解決。春運壓力的背后,折射出中國區域發展差異、就業市場不均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