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飛:北京交通大學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
從一個建筑師的角度來談對城市、城市化,或者是小城鎮發展的關系。我想給大家匯報的是作為一個建筑師的最近三年我們為北京周邊還有河北、河南做了46個小城市的規劃。小城市實際上就是村子,我們也參與了北京的順義新城,通州新城的規劃建設,也參與了最大的北京2004年的總體規劃的這樣一個規劃研究工作。從不同城市尺度的空間形態來看,我覺得中國城市化的路可能還要依托大城市,特別是要發展大城市周邊這樣的衛星城市。
這種模式可以很快地依托大城市優勢的資源,把周圍或者其他城市的人,農村的人吸收進來,在這種同時要非常大力地發展村鎮。因為我們村鎮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空心化,沒有人了,勞動力都進到城市里去了,之后城市中心區他們居住的實際上全部是地下室,很便宜的。他們喜歡居住在城市周邊的城鄉結合部。這些地方提供了他來生存或者依托這個城市得到他產業發展的一個機會。我覺得城市為這些人提供方便,或者提供城市化這個過程的同時,在我們的小城鎮和我們農村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要強調他們的產業的升級,要允許、給予、政策引導創造這樣的就業和產業發展的機會,依托當地的資源。
這樣的話能做到我們當時在80年代提出非常好的思想,叫做“農村工業化”,離土不離鄉。這樣的話就能夠控制到像剛才Timm Rohweder 羅維德先生提出的觀點,中國的城市發展到多大才是一個頭。最大的城市,全世界東京的城市2100萬人,北京跟大城市莫斯科城市差不多,為什么會出現停滯?就業機會,提供給人可以生計的范圍是有限的,中國人口是巨大的,非常好的一個可以依靠的是我們在歷史過程當中所留下的,或者所存在的農村和城鎮,這種城鎮為什么大家不愿意居住在里面?因為這里面缺乏就業機會。
這里面的條件非常差。沒有基本衛生的上下水設施,沒有能源供給,都是用傳統的方式生火做飯。這些東西我覺得都是需要我們在產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將一些產業的政策移植,傾向于農村小鎮,這里面有基本的資源、勞動力、包括我們的土地。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國的城市化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深圳,深圳發展到后期以后并沒有很多的產業機會落戶于深圳,而是落戶于東莞這些地區。現在隨著全球化,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這些工業面臨了新的問題,為什么當時這些產業是在深圳和廣州之間發展?而沒有全部依托于深圳或者廣州?實際上它也帶動了廣州和深圳之間農村、村鎮的發展。發展的過程當中也會為我們中國的這種工業化和產業化的升級創造了機會。從建筑師的角度來理解,我覺得需要把大城市,這個大城市跟Timm Rohweder 羅維德先生說的,這是一個都市化的大圈子。我們這樣一個農村的地區,完全三五千人這樣一個農村小村鎮,這種小村鎮的發展并不是說沒有機會,是有這樣的機會,只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產業轉機,對基本的工作沒有做到,對人類的文明過程當中我們忽略了這樣的地區。
這個地區沒有水電,沒有基本的能源供給,都是用的最傳統的方面,用的農業社會時代的生產方式提供或維持這樣的方式。這是一個問題,中國有中國特殊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大城市,經濟亮點、支撐點的大的經濟核心區來發展周邊這樣的小城鎮。或者是來把它連成一個城市群,形成一個都市化完整的范圍相互聯系,解決交通問題,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中國的城市化是有序的,不是說我們現在要發展大城市,都向大城市先學,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可能需要大城鎮,還有農村、大城鎮和農村之間的需要一個協調穩定的發展,才能真正把城市和建筑空間的問題,特別重要的是產業。
實際上對于農村改造來說,城鎮化發展來說,空間對此來說不意味著什么,不要求什么樣的建筑和空間,他要求是你給我一個吃飯、就業的機會。他要求是這樣的一個基本的要求。所以,我們建筑師就做了很多工作,我研究過一些經濟問題,從建筑的角度來看,建筑師實際上是很被動的,只是來建房的,建完之后會不會發揮更大作用?今后能不能存在?這是我們不能保證的。這是我對城市化的一個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