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暴利”問題浮出水面,是因為2011年不少實體企業的經營業績出現大幅下降
●解決公眾對于“暴利”的質疑,一是要真正扶持起民間金融,二是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杰的一番言論,使得有關“銀行暴利”的討論進入公眾視野。陳永杰公開表示:“銀行的資本利潤率已經不僅大幅高于工業,而且高于石油和煙草。”
現實狀況是,實體經濟中企業融資的情況并未見得好轉,急需用錢的企業融資難一直是個問題。銀行業是否存在暴利問題?為什么銀行的高利潤一直被廣為詬病?從長遠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本報記者 蘇曼麗 北京報道
銀行業高增長已近10年
2011年,中小企業虧損倒閉數量較多,這與銀行業利潤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形成較大反差,這種冰火兩重天導致銀行業備受指責。
新京報:近期關于銀行業暴利的說法你是否認同?
郭田勇:事實上,2003年開始我國進行的銀行業改革,從那時到現在將近10年的時間,整個銀行業呈現高速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凈利潤可能超過1萬億,雖然盈利很高,但相對于2010年也就增長30%左右,從增長速度看遠不如2005年、2006年,當時銀行業的利潤增速達到50%-60%,有的中小銀行增幅甚至高達100%-200%。
如果說“暴利”,從2003年銀行改革以后,銀行業一直呈現“暴利”。
新京報:那中國銀行業是一直存在暴利了?
郭田勇: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看,目前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確有一個盈利的合理分配問題,由于準入門檻高,利率沒有市場化,銀行業相對處在強勢的一方,存在相對壟斷的問題,但其高盈利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相對性。
新京報:為什么在之前,銀行業和實體經濟能同步走,2011年卻反差這么大?
郭田勇:不同于美國等其他國家,海外市場的危機往往從金融系統率先爆發,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中國的經濟要出問題,肯定先從實體經濟開始,再傳染至金融業,銀行業比實體經濟反應慢半拍,這是原因之一。如果我國實體經濟不行了,銀行的暴利情況也會消失。
此外,銀行業也存在一定的壟斷。這從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可以看出來,2011年前三個季度,1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占了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
但另一方面,2011年,實體經濟面臨著國際國內的雙重壓力,市場充分競爭的行業都呈現產能過剩的情況,產能不過剩的行業又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像中國制造業這樣競爭很充分的行業,毛利水平本來就很低,增長幅度不大。
“靠天”吃利差是主要利潤來源
西方銀行業的存貸款在整個業務結構中占比較低,很多融資行為都是通過資本市場,但在中國銀行占比非常高,銀行融資占整個社會融資的50%以上。
新京報:2003年以來的銀行業高增長是什么原因?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哪里?
郭田勇:從利潤來看,現在我國銀行業的利潤主要來源于利差。由于目前我國的存貸款利率是受到管制的,因此存貸款之間的利差也是相對固定的。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同期的貸款利率為6.65%,這樣政策確保了銀行業3%的利息差收入。2011年前三季度,五大國有銀行利差收入占總營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銀行利差收入占總營收比例則超過90%。
新京報:其他國家的銀行是否也是靠利差吃飯?一種說法說中國的利差水平跟西方銀行比并不高?
郭田勇:跟國外西方銀行比較銀行利差意義不大,西方的銀行業脫媒現象(金融非中介化)嚴重,銀行存貸款在整個業務結構中占比較低,很多融資行為都是通過資本市場、債券市場等其他渠道解決,銀行融資占比較低,利差收入并非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在中國,銀行占比非常高,銀行融資占整個社會融資的50%以上,利差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收入。所以純粹地來比較利差問題,很難全面說明問題。
新京報:除了利差收入,近年來銀行的手續費收入增長迅猛,7年間增加了10倍的銀行收費項目,手續費收入也成為重要利潤來源。這是否合理?
郭田勇:目前手續費收入占比20%,有10%以上都是依靠市場化的方式取得,比如銀行理財產品,很多體現了利率市場化的要求,購買者的收益率比銀行存款高得多。在理財、私人銀行業務中獲得收入,資金回報率比貸款要低得多。
以手續費及傭金為主的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是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這種通過市場化的手段獲得的手續費收入正是銀行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間業務收入增加恰恰表明我國的銀行業正在經歷轉型。
剩下其他的一般中間業務,比如開戶費、小額賬戶費、掛失費、匯款收費,這些業務的手續費收入約占10%左右。這些業務全免費不太現實,畢竟銀行確實是提供了服務的,但適當地減免還是可以的。
新京報:為什么銀行是近年來再融資的最大行業?
郭田勇:銀行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因此銀行的資本金再融資的問題是行業性的一個問題,主要是迫于監管標準不斷提高的壓力。
現在的銀行業資本金水平和盈利能力較強,在可預見的時間段里,銀行發生倒閉的可能性較小,所以現今執行更高監管標準的巴塞爾III必要性不高,應該在利率市場化完成之后再推。
■ 相關鏈接
2011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會超過1萬億元,人均利潤超過50萬元;相比之下,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去年前三個季度實現利潤3.68萬億元,但這些企業有8700多萬員工,人均利潤不到4萬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陳永杰
日前,銀監會對外發布《關于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范經營的通知》對銀行業系統不規范經營行為進行專項整治,同時要求4月1日起各銀行對于服務收費項目明碼標價。本次專項整治包括八個方面,涉及存貸掛鉤、強制捆綁、高息攬存、擅自提價等消費者意見大、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對于貸款業務,銀監會提出七項禁止性規定,簡稱“七不準”,包括不準以貸轉存、不準存貸掛鉤、不準以貸收費、不準浮利分費、不準借貸搭售、不準一浮到頂、不準轉嫁成本。按照規定,此次專項整治工作不溯及過往,僅對銀行業金融機構今后的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各銀行會在2月底前在總部網站和營業場所公示“七不準”規定,并于3月底前公布服務收費價目和舉報投訴電話。
——據《新京報》
應單邊加息縮小利差
改變銀行業的暴利局面,應打破國有商業銀行及大型銀行的壟斷局面,降低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同時,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新京報:如何改變銀行業的暴利局面?
郭田勇:解決公眾對于“暴利”的質疑,讓金融有效地服務中國的實體經濟,兩件事很關鍵,一方面,應打破國有商業銀行及大型銀行的壟斷局面,降低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進一步開放市場,要真正扶持起民間金融,將之納入合法化、陽光化的軌道。
另一方面,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現在各家的銀行盈利都非常高,各個銀行的行長都把銀行賺這么多錢認為是個人本事大的表現,盈利非常高,出現虧損、破產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我們利率沒有市場化,誰能夠想象五年內中國會有商業銀行倒閉或者是出問題,這種可能性為零。
不過,由于存款保險等配套制度并未建立,利率市場化改革難以一蹴而就的情形下,作為一種中間性、緩沖型的解決方案,可考慮適度縮減銀行利差以平衡各方利益,如通過單邊或雙邊加減息的方式將銀行利差縮小0.5%-1%,如此可減少銀行盈利三四千億元,這樣把盈利給企業或者給居民轉移一些。
新京報:除了放開利率外,對企業債、信用債市場采取更開放的態度是否有助于改變目前的局面?
郭田勇:應該發展資本市場、股票、債券市場,比如債券市場,目前企業融資主要方式仍然是間接融資,債券市場整體規模偏低,降低企業債、信用債的準入門檻,有助于推動企業直接融資。
未來我國商業銀行需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通過多種綜合經營方式,一方面充分發揮科技對中間業務的支撐作用,加快金融電子化建設;另一方面積極進行中間業務產品的研發和創新,開發出符合中國消費特點的中間業務種類,開拓傳統信貸業務之外的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