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行業是個讓國人創巨痛深的行業,然而就是這個行業,在幾近摧毀國人食品安全信心之后,卻不思振作,不從恥辱中奮起,反而鼓搗出了一個“全球最差標準”,如此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緣由何在,底氣何在?這堪稱一個謎團。
在關于這個謎團的猜測中,一個聲音最有市場,即認為參與國標制定的多為乳企代表,乳企具有“綁架”國標的能量。但這個聲音一度遭到了主管部門的強力駁斥。現在由參與乳品標準制訂的專家披露詳情,可謂是對“綁架”說的否定之否定了。
沒有哪個權力部門愿意在公眾這里留下被“綁架”的印象,就在上周,因為速凍面米制品新國標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由原標準的“不得檢出”變為“限量檢出”,同樣是衛生部,不是還在為這一倒退辯解,聲稱并未被企業“綁架”嗎?
辨別食品國標究竟是不是被相關企業“綁架”,當然不能全憑一兩個專家的爆料,但也不能依賴于主管部門自說自話的“駁斥”,重要的是看國標是否滿足了消費者的基本訴求,考察國標制訂機制是否民主、透明,并具備充分吸納消費者意見的管道。
任何食品,消費者的底線訴求無非兩個,即安全、有營養。而乳品中,蛋白質含量關乎營養,菌落數量更直接關系安全,速凍食品中,是否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與安全攸關,都堪稱食品質量的核心數據,國標既對這樣的底線都把持不住,國標制訂部門怎么還敢宣稱橫亙于其胸中的是消費者利益?
至于國標制訂的機制,從之前主管部門的辯解看,似乎是不勞公眾擔憂的,因為一曰“多次召開研討會,廣泛聽取了社會各界的意見”;二曰“指標并非由企業提出,而是專家借鑒國際食品標準制訂的”。可惜現在專家似乎很不情愿背這口“黑鍋”,他們對媒體直陳自己的困惑:“我至今也沒有明白,反復討論形成的送審稿,其中一些關鍵性標準,最后為什么會被推翻?”專家反復討論形成的標準,無聲無息地被更改,但國標最終還是以他們的名義公布,專家比竇娥還冤的悲情姑且不論,其中反映的國標制訂由權力主導的實質則尤令人沮喪,盡管這個過程中并不缺乏海納百川的民主表象。
國標制訂最后一刻為何推翻原議,誰在其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有專家呼吁衛生部公開會議紀要。這是向公眾釋疑的要著,也是洗刷主管部門被企業“綁架”嫌疑的最佳選擇。但鑒于2010年公布的生乳、滅菌乳等乳品標準及政府公告中,具體的起草單位和個人信息,連這種業內引以為榮的事情都一反慣例未曾公開的事實,公眾顯然無法樂觀。
多名曾經參與標準制訂討論會的奶業專家面對媒體,選擇不再表態,“我現在沒什么可說的了”,“說了有什么用”?這是他們給記者的答復。這樣的答復讓人悲涼。直接參與國標制訂的專家都自認說了等于白說,消費者的力量又會在哪里呢?
面對國標倒退的鐵證,公眾聆聽主管部門的辯護詞常常都會恍然,因為其和企業所說幾無二致,除了否認,最愛揮舞的就是“國情牌”和“行業發展牌”。這兩張牌的屢試不爽,照出了消費者權利在企業和主管部門那里可憐的地位,也照出了另一個鏡像:誠如這些部門所言,他們并未被企業所“綁架”。行動無法自主的被綁架者往往值得同情,而綜觀食品國標制訂過程中主管部門和企業的默契配合,哪有半點“綁架”的影子?
消費者的利益永遠不能用任何理由進行犧牲,但當我們說出這樣一句貌似鏗鏘有力的話時,犧牲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消費者總是一邊被口頭尊重,一邊面臨刀俎。什么時候,中國的消費者才能真正具有力量?